随意所欲不逾矩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是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写泥人张的开篇第一句话。

可以说,“泥人张”与天津的交会是历史上绕不过去的一笔。相传慈禧在寿宴上对“泥人张”作品爱不释手,曾将开滦矿务局敬献的金八仙弃之不顾。后来有人查找故宫账簿,甚至找到已定居海外的后人求证,确有其事。

张宇,“泥人张”世家第六代传承人。他在接受采访说,泥塑是中国正统雕塑的一个支派、是中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而“泥人张”彩塑则是其中的重要分支。

2019 年,张宇出版了《塑话百年》一书,记录了“泥人张”这个泥塑艺术世家两百年的发展历史和工艺技术的传承。张宇说,这也是第一次将六代传承人对作品创作的不同理解和各自的工艺技巧公之于众。

Q&A

Q:《家族企业》杂志  

A:张宇 “泥人张”第六代传承人

两百年前的网红人物:“泥人张”第一代张明山

Q:“泥人张”至今已经传到第六代了,“泥人张”的历史是如何开始的?

A:我是第六代“泥人张”。“泥人张”第一代张明山是浙江绍兴人,6 岁跟着父亲来到天津。他的父亲曾是绍兴师爷,后来他到天津投亲靠友,靠教私塾为生。

那时候的说法“家有半斗粮,不做孩子王(教书先生)”,意味着当教书先生收入不高。张明山从小就帮父亲捏泥玩具贴补家用。那时的天津已是重要的港口城市,流行赶庙会,经常有名角来搭台唱戏,张明山就经常躲在人群中观察人物和人们的穿着。

余三胜是道光年间春台班领衔主演,是当时响当当的名伶。1844 年他到天津演出,18 岁的张明山看过他的很多场演出,后来做了一尊余三胜的泥像。那个时候没有照相技术,张明山捏的泥像跟真人一样,他也因此很快就出名了。事实上他是把泥藏在衣袖里,一边看一边做。他给很多人捏过塑像,因为太逼真,名声不只传到十里八乡,在京津一带,甚至在南方都有他的传说。

从此张明山就得了艺名“泥人张”,用现在的说法是网红级人物。

Q:“泥人张”的泥塑艺术和中国雕塑有什么关联?

A:如果从出土的文物来看,雕塑品的历史实际上是非常悠久的,远远超过了绘画和书法。但传统艺术品是有实用功能的,不管是佛像也好,还是建筑器件也好,都有实用功能,所以不属于表现作者情感的艺术品领域,传统上不会把它们归为艺术品。

到了清末,张明山做了改革,他把泥塑融入了写实风格。他用作品来表达情感,不再有实用功能,这在中国雕塑史上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泥人张”彩塑可以说是中国雕塑的一个分支。可以说,张明山的作品是一个分水岭,在张明山之前属于中国古代雕塑史,张明山开创了中国近现代雕塑史。

2019 年,中国美术馆曾做过一次近代中国的雕塑展,展览展出了近代中国近 300 位雕塑家的作品,最后发现,其中有 100 多位雕塑家都是张明山的后人和他的学生。所以张明山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不仅是他的作品风格,让雕塑品开始进入艺术品领域,更重要的是,中国近现代的许多优秀雕塑家均师出他的艺术系统。

Q:除了拥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张明山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A:张明山以绘画为生,泥塑只是他的爱好,但却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标签。人们只知道张明山是清代彩绘泥塑艺术家,很少人知道他其实从小就习武。他这一辈子活得潇潇洒洒,爱打爱闹,他十几岁的时候就能制服当地的地痞流氓。到他60 多岁时,还有武术行家来跟他过招。

18岁接班,初生牛犊不怕虎

Q:作为第六代传人,您什么时候开始接班的?

A:可以说,我 18 岁高中毕业以后就接班了。

当时我父亲说: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只有家里留下的几件传统作品归你。我父亲并没有一定让我接班,当时他对我说,这一行很辛苦,你可以干也可以不干。他说:“有本事你就干,没本事就算。”我父亲就直接放手了。

在那时候,学美术的人连工作都找不到,更别说自己干。做泥塑,更是一个完全没有前景的行业。传统文化和艺术品还不受重视,那时候人们甚至用古董红木椅子换香港的组合家具。

但是我喜欢这一行,应该说我是带着理想和志愿投身这个行业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我有这种自信。我也坚信国家未来可以接受独立的私人企业来经营艺术品。在前几代人的推动下,在我接班的时候,泥塑已经职业化了。可以说我走的完全是一条职业化的道路,甚至包括现在的企业规划和企业管理,在那时候都是提前规划的。

但刚接手的时候,确实困难重重。那时候行业没有前景,做的产品也销不出去。直到 2000 年开始,才在古文化街有一个稍微固定的店面。一直到 2010 年了,才真正算是有起色。

Q: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您如何看待手艺传承这个问题?A:大家印象中可能觉得老艺人都保守,教学生带徒弟其实是我们每一代人都在做的事。

新中国刚成立时,周总理非常重视民间艺术,周总理对“泥人张”很了解,在接见“泥人张”第三代传人时,对他说:“你要多教学生,一个学生不行,起码要十个。”在周总理的关心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第一个泥塑班。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时,“泥人张”世家的传人常去广东、江苏、云南讲学,广泛培养彩塑人才。他曾边做边教学生:“平日生活多观察,积累生活中的各种形象。我上街不坐车是为了看人,注意人的动态表情,穿什么式样、质料的衣服,以及衣纹的变化。遇到吵架的,就是坐在车上也要下车看,观察吵架人的表情架势,也看围观人的态度。” 

在“泥人张”家族中,我们每一代人都在带学生。而且和学院派不同的是,我们更加注重实践和市场需求。

艺术不拘于形式 章法浑然天成Q:一件完整的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A:简单来说,泥塑一般用胶泥制做,制泥过程中,要晾干、加水、和泥,再加入一些棉絮、纤维等,使其不易开裂。泥做好了之后,一般放在地窖里三年左右才拿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让泥“熟”一下。熟泥的可塑性和手感更好。可塑性强是对泥最重要的要求。

在北京故宫做泥人时,因为北京没有胶泥,只有砂土,因此我们用砂土创作。艺术不拘于形式。

一般的作品需要半个月左右才能完全干透,干透之后打磨好了就开始烧制。用 700℃~ 800℃低温烧制,把黏土组成的松散部分重新烧结成一块石头,成品类似于陶。烧制完成之后拿出来仔细打磨、修复,去裂纹,然后开始彩绘。

有时候作品的制作会很漫长,比如说一件作品没有了创作思路或者说没有了灵感,放上一年的情况也是常有的。而且只要泥不干,就可以一直改下去。

工匠精神 艺术在于遇知音

Q:您怎么看“泥人张”彩塑?它有自己的艺术流派吗?A:它有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这是肯定的。但从风格来讲,人们很少去关注它。

在学院里有中医、西医,有中国绘画、西方绘画,有中国音乐、西方音乐,中国舞蹈、西方舞蹈,它们是截然分开的,体系不一样。而雕塑只有雕塑系,广义上来讲它无所不能,又能做佛像,又能做人体,又能做广场雕塑,它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文艺思想,不同的哲学观念,人们往往会以为雕塑就是一种技术活。

事实上,这是因为人们对雕塑缺乏认知,有一个现象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在学校里,雕塑系在学院的地位是“很牛又很差”。很牛,是因为它在国际上也是一个艺术大类;很差,是因为它不像绘画,人们见到作品就会认为你是个画家,而对雕塑系的学生,人们常常会问:我们景区的活你能做吗?所以在我们这一行,改行的人特别多,这是一个令人“伤心”的行业。

事实上,泥塑是中国正统雕塑的一个支派、是中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而“泥人张”彩塑则是其中的重要分支。

Q:您如何看待工匠精神?您的家族沿袭下来的对艺术的理解是什么样的?

A:我觉得工匠往往被“贬低”,一直兢兢业业做一件事情,在中国文化中这被称之为“匠气”。但艺术本身是包含精神表达的。

中国传统文人的追求,最后都是天人合一。文化,事实上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经济的一条船,当你了解了文化,到了彼岸,这条船本身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把文化快速地去包装贩卖,取得一时成功,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破坏。

所以我的一生并不是追求做一个完美的匠人,把东西做好,让自己更好地了解这个社会,通过每一件事知“道”,就可以了。对于我们家族来说,每个人最重要是如何过好自己完整的一生。

Q:“泥人张”作品的取材都有哪些?

A:“泥人张”彩塑作品取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

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了你要做什么样的事情,鸡寒上树,鸭寒入水。实际上“泥人张”世家每一代人都在这种变化之中。比如,最初创作的作品、肖像是文人雅趣,比如创作仕女、《红楼梦》人物、历史故事、八仙等。我爷爷创作的人物有工农兵、劳动人民。到我父亲这一代开始改变,走研究的道路。我的作品也是跟随时代,顺应时代的需要,艺术来源于生活。

修文德以来远人 为下一代甘当垫脚石

Q:您如何看待家族传承中的代际冲突?

A:王羲之的父亲不会亲自教儿子,而是找了卫夫人教儿子书法。家族传承中,如果父传子,肯定存在近亲文化中的退化问题,这是很难避免的。而因此要超越上一辈,有人说,父亲是儿子要“消灭”的第一个人。我母亲曾说,你把你老爸干掉了,天下就没人能难得住你。

我父亲在世时,他也知道,上一代是下一代的对手。我和我父亲创作的时期差不多,当时我出道了,开始和他竞争,在这个行业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所以我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形同水火”,这种竞争关系可能是更加亲密的一种关系,相互竞争,彼此了解,也彼此关心。实际上比单纯的父慈子孝的关系更亲近,既是对手又是朋友。

Q:您如何教育您的孩子?

A:(笑)谁能教育孩子?谁能教育得了现在的孩子?只能做好榜样。

Q:您为家族写过一本《塑话百年》,讲述了“泥人张”几代人的传承过程。可以说,“泥人张”世家是国内少有的百年传承的家族企业。

A: 写书是因为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写,没有人能解读“泥人张” 为什么能走过两百年。

“泥人张”世家从第一代张明山开始,到现在经营了195 年,我们的品牌也一直很稳定。下一阶段开始迈入第三个 100 年。泥人张的作品在 100 年前就销往欧洲和日本,我们的作坊在东亚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外国友人都常来学习,曾经做得非常兴盛。继续传承下去我们是有信心的。

Q:对未来有什么期待?

A:我们这一代也许出不了大师,但是可以做好这一代人应该做的事,为下一代人充当垫脚石。

从前辈来讲,文化本身所担负的职责就是“修文德以来远人”,让别人到我们这个地方来。在上世纪 20 年代最黑暗的时期,我们对外可以做到非常强的文化影响力,“泥人张” 在国外有销售、有盈利,站得住脚,而且作品的销量非常大,专门有人来定制。

当时传教士把“泥人张”的作品带到欧亚大陆那边,我们的文化影响力可以达到如此鼎盛的地步。天津市政协做过一个调查,当时“泥人张”的作品 85% 是在日本和欧洲销售,剩下 15% 来自国内山东、北京、广州的客商,反而在天津本地没有销售。自古以来,“泥人张”的文化都不是一个内向性的文化。

我觉得那才是我们文化本来的样子。就像我们可以接受 NBA 文化,不是因为要去看现场的比赛,而是生活中真的出现了 NBA 的元素。“泥人张”也一样,我们一直是对外推广它,告诉别人我们还有不一样的文化,结果也挺好的,而且对方也欣然接受。我觉得这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