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新化解术

编辑:日期:2015-04-02

互联网技术不仅提供了再造产业链的机会,更为化解社会问题提供了创新的空间,这一点在下文SIRUM和Samasource两个机构的故事里可见一斑;从黑暗中对话和元新的故事,则可以体会到逆向思维的四两拨千斤。

文 林雪莹

创意平台:回收剩药再分配

假如医生给你开好了处方药,但有些药根本未开封,也没有过期,除了丢进垃圾桶你还会怎么处理?在美国,每年有价值50亿美元没有过期且从没开封过药物被销毁,而另一边,每4名处于工作年龄的美国人,就有1人负担不起昂贵的药钱。

29岁的阿当决定成为未开封药物的媒人,他开发了一个网上平台,把这些安全的且在保质期内的剩余药物分配给社会上更需要的人。于是他发明了一套互联网上点对点的捐赠服务系统,让人可以在一个可信赖的平台上捐赠药物。后来,他又和另外两位史丹福大学的毕业生共同创办了非盈利机构SIRUM(专门针对未使用药物进行重新分配的机构)。至今,这个机构已跟12家医疗机构合作,重新分配价值300万美元的药物给2万个有需要的病人。

阿当用创新的科技,打破了传统药品分配需要透过中间人来进行的程序,提供简易、安全、且免费的捐药流程;点对点的联系,让医疗机构、制造商、批发商、药房等,能直接把没用过的药捐赠给低收入病人的诊所,而不是销毁它们。医疗机构可以很简单地在网站输入捐赠药物的数据,网站会马上配对接收药物的机构,让捐赠机构可以根据收药机构的地理地址、所需药物的配对等来自行选择接收者。之后所有的物流步骤如打印收货地址、预约物流公司收货等都会自动化进行,把捐赠机构的成本减到最低,从而提高他们的捐赠动机。

除了救命外,回收药物还对保护环境起了很大的作用。医学废料焚化炉所释出的二恶英,是全国污染物的第三大源头。SIRUM的药物回收,已经防止了7200万磅因为重新制药所制造出来的废物。

用外包改变贫穷

美国出生的蕾拉创办了Samasource(“Sama”是梵语平等的意思),以公平贸易的概念,应用于外包的领域,让穷人也能间接在世界大企业工作,慢慢走向脱贫之路。

17岁的蕾拉在中学毕业后跑到非洲甘纳当义工教英文。她一直以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直至到非洲后才发现,就算有良好的教育也不一定能脱贫。毕业后她在纽约的顾问公司工作,其中一个项目是外包给印度的团队来解决,她发现工作是可以通过互联网传递的,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地点。

于是,在2008年,她决定创办Samasource, 一个把工作直接外包给穷人,为企业提供数据服务的非盈利机构。这种创新的外包模式,把大企业庞大且复杂的数据,拆分成很多细小且简单的工作,贫困地区里有基础英文程度的妇女和青年人,只需接受两星期的培训,就能完成一项简单的工作。

机构现在提供五种电子服务给客户,包括电子转录,网上数据校对等,已成功获得微软、谷歌、eBay、LinkedIn 、斯坦福大学等大企业合共五百万美元的合约,直接外包工作给3500名于非洲和亚洲的人士,让超过一万人受益。一位工人平均工作几个月后,他的薪水便能提升到之前的两倍;75%的工人也因此有机会接受高级的培训而拿到高层次的工作。

蕾拉梦想有一天,《财富》全球500强都能参与这个运动,把企业里1%或更多的外包工作预算投入于有需要的贫穷人口,让这种创新的雇佣模式为企业和个人带来更大效益。

变不利为有利

出售“黑暗”是怎样的一盘生意?你愿意花多少钱来买“黑暗”?你期待从这“黑暗”中能得到什么?2009年,当大部份的人会质疑这样古怪的一盘生意是否可行时,张瑞霖先生却勇敢地把这一全新方式从德国带到香港。

黑暗中对话售卖的是,在全黑的环境里“失明”的体验。视障人士带领健全的人士在黑暗中进行各种活动。在全黑的世界里,强者和弱者的角色转换了,视障人士成了强者,让人体会到视障人士并不是缺少了甚么,而是具有不同的能力。强弱的定义只是相对于外在环境而已,却不是绝对的。健全的人士因而得到不一样的启发,除了学会更加尊重不同人的能力之外,更懂得了珍惜自己拥有的。

在香港这寸土寸金的地儿建立一所黑暗中对话的体验馆,投资额动辄在几百万元以上,风险着实不少。于是他运用精益创业的方法,先以成本最低的方式来试验,找来一个临时场地举办“行政人员工作坊”来测试香港市场对这项活动的接受程度。这样做不但大大减低了投资风险,而且灵活性高,随时可以因市场反应作出调整。结果,工作坊的反应出奇地好,最后居然以仅仅十万元的开业资金,在2009年举办了63场工作坊 。初步试验的成功让他信心大增,他决定选择私人集资的方式来继续做大。他先后筹集了五百多万的股金,在美孚建立了黑暗中对话体验馆,成为香港第一间售卖“黑暗”的公司。

被聘用的视障人士不但得到稳定的收入,一份有尊严的工作更让他们重拾自信和自主。他期待有一天,社会能以新的角度看待视障人士的能力,商企也能用平等的待遇去雇用他们。

化整为零

香港楼价居高不下,人均居住面积只有大概13平方米,要真正安居,对很多香港人来说是奢侈的。建筑师阮文韬却认为所有人都有对高水平生活追求的权利。于是,他创办的建筑公司“元新”,在平衡社会效益与盈利的同时,始终坚持对美好东西的执着。

阮文韬于香港大学建筑系一级荣誉毕业后,到剑桥念硕士,毕业后平步青云,28岁成为国际建筑公司驻中国负责人。之后便自立门户,一次,他义务为东华三院老人院设计,看到老人家在老人院的境况,触发了他的使命感,让他立志为社会做点事。他惊觉到,放低自己,为别人付出,别人也会为你付出。于是,“忘己利他”成了“元新”的理念。

最近,“元新”为香港的一家学校扩建中学。阮文韬与团队为了深入了解学校的运作和理念的实践,到学校当了一个月的老师。建筑师的任务并不是要把想法及设计硬生生空降于土地上,而是要深入了解四面八方所发生的事,用包容的眼光与之和谐共处,再探讨方案。学校没有充裕的资金去进行大规模的工程,于是他把项目分开做,分别在五年内进行,再让学校慢慢筹钱。他认为,就算是资金不够,也要在能力范围内做最美好的东西。

“元新”还为永利街“光房”(即有光的房间)项目设计六间屋给十二伙住客,除了要考虑公共空间、私隐度、建造费外,更重要的是确保建出来的是舒适的居所,而不是随便切十二间房的问题。

阮文韬想证明建筑师除了以专业自居,其实还可以有很多可能性——他们是有社会责任的,可以免费帮人做事,可以做专业范畴以外的事,虽然有些企业会把部分盈利捐出来做慈善,但他认为做好或者免费帮人做事也是做慈善的一种。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