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我们聊聊爱情

编辑:日期:2018-03-23

前一阵子朋友圈被《前任 3》电影刷屏,被好奇心驱使下我也走进了电影院。戏好戏坏不是我评说的主题,戏的结尾似乎圆满又有些遗憾:有情人没有终成眷属,女主角嫁给了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而不是最爱的那个男人;男主角兜了一圈发现天涯何处又见芳草。爱情就是这么让人难以捉摸。

缠绵悱恻的爱情似乎是人类文化现象中唯一跨越地域、种族甚至跨越人神的永恒主题。既是永恒的,自然并无定式可循。千古颂扬的爱情是一种典型的亲密关系,因此,亲密关系的成因和多样性同样适用于爱情。古今中外不胜枚举的文人骚客、帝王富贾、高宗大德都绕不开爱情,即使平头百姓、贩夫走卒、婆姨娘舅也都对爱情津津乐道,爱情的多样性为纷繁复杂的世界增添了无限的色彩。从生物意义上看,爱情是基因对人类繁衍生息的激励;然而,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爱情已经远远超越了生物意义,成为夺目的文化符号。爱情,时而欢颜,时而凄切,时而温婉美好,时而电光火石,有一见钟情,也有日久生情,有举案齐眉,就有威权依附,有朝三暮四,就有海枯石烂,有门当户对,亦不乏次第悬殊,有柏拉图,也有同性之爱,有姐弟之恋,还有恋母恋父的爱情……关于爱情实难以穷尽概述。

那么,人类为什么需要爱情 ?

爱情是一种亲密关系,美国学者罗伊·F·鲍迈斯特说,在亲密的关系中包含了人的归属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状况。

归属的需要使我们与亲密之人正常的社会交往变得不可或缺(Baumeister and Leary1995)。人们总是很努力地和他人建立并维持亲密的关系,当然也期待被了解和关怀。有一种学术假说认为归属的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也是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倾向。原始人生活于社会性的族群中,面对猛禽走兽、狂风骤雪随时侵袭的外部威胁,天性孤僻的原始人会比合群的人在繁衍子女和养育后代的成功率更低,相反那些容易和其他的原始人建立稳定持续关系的个性倾向就具有演化学上的适应意义,更容易传宗接代,合群的基因和文化教育就会保留下来。渐渐地,人类特质缓慢地演化为:十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同和亲密接触(Rowland S Miller, 2015)。原始人是怎么相处的我们不得而知,不过现代学者的研究显示,美好的亲密关系的确能够让人更幸福、健康、长寿(Koball et al. 2010)。相反,恶劣的人际关系则无异于健康杀手,缺乏亲密关系更无从体验幸福。亲密关系和普通关系最主要的差别通常表现在六个方面:了解、关心、依赖性、一致性、承诺以及信任(Benari and Lavee2007)。

爱情的三角理论

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Sternberg1987)把复杂的爱情拆解为三个成分: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commitment)。亲密是带有情感属性的,表现为交流、理解、关怀、支持、依恋等;而激情带有驱动色彩,包含性的欲望以及不止于性的其他强烈的情感需要;承诺则来自认知,反应着维持和捍卫爱情的决心,承诺带有文化的色彩。这三个成分就组成了“爱情三角形”。每个人的爱情三角形都会不同,有的人的爱情是等边三角形,也有的是某一项完全缺失而收缩成一条或长或短的直线,最糟糕的大概就是收缩成一个点,甚至连一个点都找不着的爱情。然后,斯滕伯格根据“爱情三角形”把爱情分成了八种类型:

每个人都渴望浪漫式甚至完美式的爱情,但也许只有慢慢演变为相伴之爱才有很大机会持久。学者们并不满足于从文化基础分析爱情,他们努力为爱情寻找更有说服力的生物化学基础。心理学家海伦·费希尔(Fisher 2006)认为三种不同的生物系统控制着爱情的三角形。激情来自性荷尔蒙,亲密或者吸引力来自多巴胺(Dopamine)和 5- 羟色胺(Serotonin)(Aron et al. 2008),而承诺和依恋则是由神经肽催产素(Oxytocin)来调节。然而究竟孰是因,孰是果,答案就不得而知了。

爱情的风格

社会学家约翰·艾伦·李(John Alan Lee, 1988)把典型的恋爱风格分为:情欲(eros)、游戏(Ludus)、友谊(storge)、狂热(mania)、利他(Agape)和现实(pragma)六种基础类型。

六种恋爱风格仍然逃不出“爱情三角形”。学者格拉海姆认为游戏之爱和“爱情三角形”的核心成分呈现负相关性,所有游戏之爱背离了爱情(Graham2011)。而学者苏珊和克莱德·亨德里克夫妇研究发现男性在游戏之爱的得分高于女性,而女性在友谊和现实之爱的得分高于男性(Hendrick &Hendrick2006)。

爱情的文化差异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爱情已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爱情的认知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来自不同地域、种族、家庭、教育背景的人对爱情的观念亦是千差万别,比如学者以中国和美国的情侣的研究为例: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随着文化的融合,爱情的差异变得越来越不显著了。上世纪中叶,图灵会因为同性相恋被视为心理疾病而接受强制治疗,最后抑郁而终,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同性爱情可以拥有合法婚姻。不同文化对不同的爱情越来越包容,爱情的个体色彩自然变得越来越强烈。

爱情中的个体差异

爱情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对于人们的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根据忧虑和回避的程度差异做了四种分类: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疏离型。

爱情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的人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他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担忧独处和不为人接纳。安全型的人通常会在各种关系中都比较受欢迎。

痴迷型的人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情感,但却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让痴迷型的人感到不安,有时还担心伴侣不会那么在意他。痴迷型的人有时会一厢情愿。

恐惧型的人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时容易感到不安。感情上渴望亲密关系,但又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恐惧型的人在爱情中非常矛盾。

疏离型的人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会安心。他们认为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人依赖。疏离型的人表现会比较自我,不热衷交际,也不太在意他人的感受。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依恋都有先天基因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因素。当然后天的影响更大,比如父母对我们接纳或拒绝的程度在很早就会起到巨大的影响(Rohner & Khaleque2010)。既然依恋类型主要靠后天习得,也就有机会发生改变(Chopik et al. 2011)。一次伤心欲绝的分手就会让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感觉到安全,而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能慢慢让回避亲密的人不再怀疑或戒备亲密的感情(Birnie and Lydon2011)。虽然依恋的类型是可以改变的,但他们一旦确立以后既稳定又持久并影响人们新建立的人际关系,甚至加强已有的行为倾向(Scharfe & Cole 2006)。我们对亲密关系性质和价值的总的看法是由我们体验到的亲密关系的经验所决定的。

依恋的个体差异

依恋的类型一旦形成,就决定了人与他人的交往显示出独特个体特征。不同的阅历经验和性格特质组成了独特的个体,同时塑造了不同的能力和偏好,从而影响着我们的亲密关系(Rowlan S Miller, 2015)。爱侣的依恋类型的匹配度高就会产生满足和稳定的关系(Jones & Cunningham 1996)。比如一个痴迷型的人爱上了一个疏离型的人,痴迷型就会因得不到亲近感而气馁,而疏离型也会因为对方的依赖和干涉而烦躁,而无论疏离型还是痴迷型,如果和安全型的人相恋就会轻松愉快的多。而不同类型的个体差异会影响爱侣的行为,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体现在性别差异、性认同差异、人格差异和自尊差异。

1. 性别差异

约翰·格雷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说,男人和女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一样。他们不仅在交流方式上不同,而且在思考、感受、感知、应答、反应、示爱、需要以及欣赏等方方面面完全不一样,他们似乎来自不同的行星,说着不同的语言,汲取不同的营养(Gary1992)。

然而学者们对这个论调并不买账。海蒂通过严谨的调研统计研究发现:a. 某些两性差异的确存在,但很小;b. 两性性别内的差异远大于两性之间的平均差异;c. 由于两性行为和观点在正态分布上重合度极高,以致即使平均得分低的性别中也存在很多得分高于另一性别的平均分(Peterson & Hyde,2010, 因此性别差异的说法具有误导性。如果用严谨的人际关系学来正确的描述应该是“男人来自北卡罗来纳州,女人来自南卡罗来纳州” Dindia2006)。

2.性认同差异

性认同差异是指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又称“社会性别”(Wood & Eagly2009)。虽然生理性别差异并不显著,但“性别角色”却存在差异,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男女的“正常”行为模式,比如男人的自信、独立、勇敢、能干等“男子汉气概”,或者女人的温柔、善良、慈爱、敏感等“女人味”。人际关系的研究者普遍认为,恰恰是性认同的差异“实际上造成了许多不和谐”,最终导致人际关系失败(Ickes 1985)。研究显示,具有双性化特质的人比传统的男性和女性都更容易欣赏和喜欢对方。

3. 人格差异

五大人格特质能很好地区别人在诸多方面(如行为、思维和情感等)的差异(McCrae &Costa2010)包括: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外倾性(Extraversion),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同理心(Agreeableness),神经质(Neuroticism)。

五大人格特质对于爱侣之间的和谐依恋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神经质尤甚,神经质的人通常容易暴怒焦虑而使亲密关系产生摩擦。

4. 自尊差异

自尊(Self-esteem)是一种对自我的评价。自尊是人的主观社会关系测量仪 (Socialmeter),可以测量社会关系的质量(Leary &Baumeister 2000)。人类作为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如果他人不喜欢我们,我们要喜欢自己非常困难。低自尊者容易自我怀疑和敏感脆弱,比如他们可能认为爱情关系中的不愉快是伴侣拒绝承诺的不祥之兆,这样想的结果是表现出让人厌烦的自我折磨式的伤害和愤怒,陷入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低自尊的形成来自人际关系,又会影响后来的人际关系(Carmichael et al. 2007)。

最后,爱情是需要互动的情感关系

说了这么多,俨然变成了爱情专家。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爱情没有专家,只有爱情心理学专家。经历过爱情的每个人也许都会变成某一种爱情论调的专家,但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自己的爱情谜题只能靠自己的修行去慢慢解开。爱情没有什么案例可以遵循,也没有武功秘笈可以照搬,即使能准确地对号入座,也没人能许你一个完美的爱情。爱情最美的部分恰恰就是多样性,爱情的色彩也许需要用一生去探求和欣赏。在爱情中的互动和好奇也许就是爱情修行的唯一招式:见招拆招,或者是无招胜有招。

情人节,希望每个人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 


  Feng Yuan

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欧家族办公室首席架构师课程执行主任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