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文里的“工匠”是指具有一技之长、有手艺的匠人,比如泥瓦匠、木匠、石匠、铁匠等,社会地位普遍不算高。对很多人而言,“工匠行为”听上去甚至像是专门为那些退休或者闲着没事干的人准备的。这个词本身多少被曲解了。相反的,在基督教为主流的西方社会里,工匠则是“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做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
工匠和创造本来就是一种互相的传承。在美国,追溯创新能力的根源时,有一个事实是无法被忽视的——美国开国元勋们,都曾经以工匠的身份改变着美国,改变着整个世界。富兰克林的壁炉、玻璃琴,华盛顿的水利工程,托马斯·杰斐逊的坡地犁,詹姆斯· 麦迪逊的内置显微镜手杖⋯⋯从美国建国之初到今天,工匠精神起起落落,一直伴随着这个国家的成长。很难说清为什么这么多的政治人物都是工匠,但一些原因是很明显的:他们都是博学、充满好奇心的人,生活在一个并不便利的时代,电灯和能够打发大量时间的电视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也许,当时的工匠精神也是一种训练,甚至放松思维的方式。
当时代的列车转入新的轨道,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成为年轻一代人口中的热词,“创客”和“工匠”跟着突然火了,“工匠精神”也成为互联网行业的高频词语。仔细揣摩代表互联网思维的一些核心词汇,如“极致”、“精益创业”、“口碑”,会发现,这些其实都源于一种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从某种角度讲,快节奏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里人们对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精致化、精细化,工匠精神会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此刻“工匠精神”的意义在于,让人们从焦虑中冷静下来,想想破题之道在哪里,下一步该如何走。
工匠的本质在于“他们认为通过在已有事物上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有着如下3个特征与内涵:
第一、用我们周围已经存在的事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
第二、工匠们的创造行为在最初没有什么目的性,就算有也和当时确定好的目的有很大不同,能够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对它的迷恋;
第三、它是一种“破坏性行为”,工匠们背对历史开始了一段充满发明创造与光明的全新旅程。
如《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作者亚力克·福奇(Alec Foege)所描述的:当今社会,“迅猛增长的经济正在使我们从一个充满实干家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充满消费者和投机者的国家,这是很危险的信号。”去实体化的经济难于支撑起经济持续领先的美国梦,制造业流失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病、社会病正在持续发酵。其实,经济快速崛起的当下中国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和挑战,工匠精神也需要在企业家中普及开来,取得实质性的回归。
工匠精神,更多的是一种细致和创造的精神,洞悉百年创新史的内核,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正因如此,在如今的移动互联时代,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工匠精神,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才是能够带领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成功转型的领导者。优秀的工匠不一定能成功创业,但真正的创业者身上都有着工匠精神的气质。
《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
书名:The Tinkerers:The Amateurs, DIYers, and Inventors Who Make America Great
作者:(美)亚力克·福奇(Alec Fo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