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显赫的家族只要出几个败家子,要不了多久,“败家好比水推沙!”偌大的家业就会挥霍殆尽。所以清代重臣李鸿章说:“子孙贤,族将大”。一个人事业做得再好,回头一看,如果子弟不好,就是永远的后顾之忧。一句话,不能传承,终归无用!所以中国人最重家教,“至要无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崇尚把子弟教育放在一个家族最重要的位置。
历代先贤,有许多人思考、探讨如何教育子弟,如何兴家、保家、传家,把这些教子、居家的智慧和经验,告之子弟,书之于策,汇集起来就形成了“家规”、“家训”、“家范”、 “家仪”。这些精神文化的东西可以对家族成员起到强有力的指引、约束、监督作用,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成员共同遵守并世代传承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等,最终就形成一个家族传承的“文化基因”,这种独特的家族风貌就是一个家族的家风。它同时具备群体性和传承性。
一个家族能够长久发展,绝对不是偶然,它一定有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在世代传承,支撑着,一定有传承数百年经受历史考验的旧家风!比如,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家风使然也。宋人有诗咏家风:“近来渐觉家风好,儿读书声女织声”。古人看一个家庭兴旺与否,要看其家有没有“三声”,即读书声、织布声和小孩儿哭声。有读书声说明是读书明理之家,有织布声说明家人勤于劳作,有小孩儿哭声说明家里后继有人,如果有这三声,家里就兴旺,这叫“三声有幸”,这是一个家庭家风的直观反映。
家风是无言的教育
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家风的影响。有什么家风,就出什么样的家人。
以清廉之风传家,家族子弟就会清廉自守,譬如宋代名臣范仲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他姓,长大后得知自己的身世,就恢复范姓,借居寺院,刻苦攻读,参加科举及第,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以清廉家风教子,范仲淹的儿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都因受到良好家教而德才兼备,为众官僚所称道和效仿。范仲淹的次子纯仁娶妻王氏,王氏是朝廷重臣王质的长女,在娘家舒适享受已成习惯,到范家后一度不适应清贫生活。一天范仲淹看到这位儿媳从娘家拿来优质丝绸做帐幔,心里很不高兴,指责儿子和儿媳说:“这样好的绸缎,怎么能用来做帐幔呢?我们家一贯讲究清素节俭,你们如果把这些奢华的坏习惯带到家里,搞乱了我的家法家规,我就要在庭院里用火把这些绸缎烧掉!”范仲淹以廉洁勤俭、大公无私的品德造就仕宦家风,其影响是深远的,后来司马光著《家范》训诫子弟,据说很多内容是效仿范仲淹家风而作。
以豪奢之风传家,子弟也必然奢侈,家族终归败落。如宋代名臣寇准,有记载称:“寇莱公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讲的是:寇准生活奢侈在当时无人能比,但因功勋卓著,人们不敢批评他。不过他的子孙后辈继承了这奢侈家风,如今大多穷困潦倒,让人可悲。
“习其家风”,“习”就是习以为常,不察不觉,是风气使然。如果家风不良,则子弟受恶浊之风熏陶,耳濡目染,整个家族会形成群体性的堕落。如山西太谷曹家,鼎盛时总资产达1000万两,传至曹克让时,全家大小每日山珍海味,男女老少人人吸食鸦片,家中平时存鸦片万两以上,佣人370余人,家兵500余人,每年家用开支达10余万两,终于盛极而衰。以至最后他们的后人因吸鸦片几乎卖光了所有可卖的东西。当又犯烟瘾时,把卖大烟的叫到家里要鸦片,人家给他鸦片后找他要钱,他指一个锁着的大柜子说:“把这个拉走吧”。这柜子是曹家祖上传下来的,上着锁,没有打开过。卖鸦片的说你不看看里面有什么?他说:“不看不看,先让我抽了烟”。后来,人家拉回家打开一看,是一柜子金元宝!由此观之,家风岂能不慎!
家风如风之为物,视之不见,触之无形,但万物生长莫不受其影响。和风细雨则长育万物、润物无声,暴风骤雨则摧残禾谷、为害为灾。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代代传承,持久而有力地影响着后代,对于子弟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
当然,拥有良好家风的家族,子弟个人素质也有差别,但即使个别子弟素质稍逊,由于整个家庭的氛围,在“正能量”的激励下也会积极向上,这就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道理。家风是无言的教育,是无形的力量,是一个家族的素质教育,其由内而外地熏陶人,发挥示范作用。
亟待重拾百年不改旧家风
反观我们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一代富豪,许多人对家风的认识不够,不知道如何教育子女,不知道如何塑造家风,甚至没想过要塑造好的家风。解放后的几十年,“不抓钢,国不强,不抓粮,饿得慌,不抓孩子照样长”,这样的观念也一度让很多人把子女教育看得很轻,耽误了好几代人。直到现在,许多人仍然是一心挣钱,对孩子只养不教,有的早年创业艰苦,将幼龄孩子丢给保姆,岂不知,知养不知教,爱子如杀子!等孩子有了问题,悔之晚矣。所以古人说“读书少,便是天分低;不教子,真乃大糊涂。”
不少家族交接班后出了问题,家族兴得快,败得也快,“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旦形成了好的家风,就好比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能出现让人惊叹的教育效果。我们知道明清两代许多官员腐败,但有的家族如山东新城王氏,“科甲蝉联(科举及第的人代代很多),跨越明清两朝,历经300年不衰,出了上千名官员,最多时号称‘王半朝’,意思是王家的人为官者太多,占据了半个朝廷,但令整个家族骄傲的是,没有一名官员因为犯罪落马。”这一切,均得益于王氏家族的每一名成员恪守家训,传承家风。山东新城王氏四世祖王重光的家训是:“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
我们需要从古人的经验中吸取智慧以塑造好的家风,在家里形成健康向上的风尚,这才是家族的长治久安的根本。清末名臣曾国藩一生的治家经验都汇集在《曾文正公家书》里,正如他所强调的:“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传统中国向来是一个氏族为基础的社会,家族便是我们的社会得以传承几千年的无穷力量。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今天,我们创业发家的第一代家族企业家,许多人面临向子女交棒的问题,除了交给后代家业、财富以外,还要交些什么呢?百代以下,家风迭变,值此时代变革之际,重提旧日家风,重理家族的精神脉络,对于延续时代财富,不可谓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