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不易,齐家更难。修身是个体性的行为,而齐家则是群体性的行为。为什么家要“齐”呢?齐者,整齐划一之谓也。体现了整体的和谐有序。不是参差不等,不是混乱无序,就像农民种庄稼,如果一块地里的庄稼长的高低平齐,不是高的高矮的矮,这块地的粮食就丰收。如果庄稼长得高矮不齐,至秋则收成就差。以此理喻家庭,意思是说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好,心齐、言和,做事循规,行为蹈矩。家族就具有凝聚力,整个家庭才会兴旺发达,才是家齐。
家如何才能齐呢?朱熹说:和顺齐家之本。细究许多大家庭的家风特征,有许多共同性、规律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于我们今天构建新时代的家风,仍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其中,和顺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大家族的和顺通识
综观那些百业兴旺、人才辈出的大家族。如安徽绩溪龙川胡氏,历代出了很多名臣学士,其家风的独特之处就是崇尚和谐。在龙川胡氏宗祠里,有大量以荷花为主题的木槅扇。据当地人介绍,胡家推崇荷花,固然因为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的品格,最主要的是因为它谐音为“和”。走进祠堂的正厅,这里是宗族祭祀祖先和决议族中大事的厅堂,亦称享堂,是祠堂的主体部分。其两侧20幅槅扇门裙板木雕荷花图,以群荷入图,配以花鸟虫鱼,寓意为“一堂和气”。每一幅荷图因搭配的物类不同其寓意也有别。如一组4幅荷花图图中荷叶下皆有成双成对的水生动物。这4幅图构思奇巧。第一幅,一对螃蟹,意为“和(荷)谐(蟹)”;第二幅,一对鸳鸯,意为“和美”(鸳鸯有和和美美之意);第三幅,一对大虾,意为“和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由于虾通体光滑,且有弹性,故对虾纹饰有和顺之意);第四幅,一对蛙,取蛙鸣荷下,意为“和鸣”。 这些木雕体现了家族和睦,长幼有序,亲同手足的“和谐”之意。龙川胡氏家族的家规祖训,族人须要熟读谨记。这些族规家训是多个朝代多个版本的集结,捧在手中很有分量,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几页纸。说明胡氏历代先祖重视家风建设,重视家族力量。早在宋代修谱时,胡家就已经制定了相当完善的祖训,其后每一个朝代都有修订。其中“祖宗当知尊敬、宗族当知和睦、宗子当自慎重”就明确体现了“敬、和、慎”的家风特点。
一个家族的家风,能够生生不息地熏陶其子孙后代;流风所及,甚至能够影响乡邻,带动一个地区走向良性发展。数百年来,胡氏家族走出了大量国家栋梁,将家族文化中的和谐基因“施于有政”,则可以在社会层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更高层面的国家和谐。而其余的大部分族人,还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悠然生活着。他们坚持祖宗传下的道义,坚守族间邻里的和谐,这是家庭稳定、宗族稳定、社会稳定的坚固基石。
“和气致祥”是一些大家族的通识,反之则“乖气致戾”,家族成员之间互相埋怨冲突则会造成家族的灾难。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晚清重臣曾国藩,特别重视家庭和顺。其弟曾国华在三河镇同太平军作战时阵亡,曾国藩认为“去年兄弟不和,以至今冬三河之变”,把其弟之死归结为兄弟不和造成的。并强调“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果有明证。嗣后我兄弟当以去年为戒,力求和睦。”所以曾国藩告诫几个弟弟,家庭之道“第一贵兄弟和睦。” 继承曾国藩衣钵的李鸿章也认为“兄弟睦,家之肥。”家族兴旺发达在于兄弟之间关系和睦。和则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成事之要,首先在于人和,所以俗语说家和万事兴。
“和”不是一味迁就
我们祖先提倡“和”的家风由来已久。三国时蜀国学者、被封显明亭侯的向朗在《遗言戒子》中说:“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谆谆告诫其子“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可见小至一人、一家,大至一国,甚至以杀伐为事的军队中都要提倡和,于人,气血和则疾病不生;于国,阴阳和则风调雨顺,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和”是一大特征。
所谓阴阳怪气不如浩然正气,浩然正气不如太和元气。比如在体现封建国家最高权威的紫禁城,其中的三大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们没有取威武殿之类的殿名,而是以和为名,皇家园林也取名颐和园,都是把和作为家国昌盛的首要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和”不是一味迁就,唯唯诺诺,顺也不是一言堂,而是“并生而不害”。这就需要注意家庭成员之间礼节的养成,如果没有礼节的调节而一味为和而和,就会像孔子所说的“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就需要从孩童教起,所谓“教子婴孩”。从小要教育孩子懂规矩,明礼节。然而许多父母是有爱而无教,正如《颜氏家训》中所说:“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就是说父母对于子女的饮食行为,任意放纵,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应该告诫的反而加以奖励,本应呵责子女时反而报以笑脸。等到子女渐渐长大,误以为理应如此。这时候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父母再想制止管教,用什么手段也起不了作用,必然会“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终究是个道德败坏之子,父母不是想陷孩子于罪恶,只是不忍心呵责批评,不忍心伤其脸面,这就像子女生病,父母哪里能怕子女痛苦而不用汤药针灸去治疗呢。
所以颜氏家训讲“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就是说父子之间的关系要适当的严肃,不能对孩子过分亲昵。骨肉亲人之间的感情不能不拘礼节。如果简慢无礼,则慈爱孝敬都谈不上,如果过分亲昵,放肆不敬之心不免产生。有放肆不敬之心,无慈爱孝敬之行,在这样的家庭里哪能有和顺可言呢?
《颜氏家训》告诉我们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具体的办法:“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意思是说:从士人以上有身份的家庭,父子之间都是分室居住,这就是避免过分亲昵的做法。作晚辈的给父母按摩抓痒,收拾卧具,这就是讲究礼节的做法。
影响家庭和顺的问题古今也有所变化,跟过去大家族的矛盾往往是兄弟不和造成的不同,现在家庭问题主要是婆媳的矛盾。有的年轻人认为婆媳之间是“天敌”,因为婆媳之间既无血缘也无亲缘。前几天微信圈有一个视频是儿媳妇暴打婆婆,儿媳妇揪着婆婆头发连打几十个耳光,婆婆无丝毫还手之力,而录像者竟然是儿子!看到该视频的人无不义愤填膺。不知道如果该夫妇的儿女看到这一幕视频会作何感想?
其实,婆媳关系能处理好,也必须处理好。主要在顺应人情,掌握原则。婆婆对于新进门的媳妇,由于她初来乍到,对于家里的规矩习惯,家人的脾气秉性,她都不熟悉,所以做婆婆的先要告诉她,不会做的活领着她做,在生活上要更体贴关心,让其尽快融入家庭中,不能看其不足就不满甚或训斥,宜先有恩而后教之。媳妇对于新晋升的婆婆,首先要讲规矩礼节,对于还没有深厚亲情的婆婆,毕竟不同亲妈,要牢记“礼多人不怪”,须胸中有和气,面上有春风,所谓“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媳妇不可一日无喜神,”必然能得到婆婆的喜爱和关照,这就是先有礼而后亲之。
总之,家道中的礼与和是对立依存的,一个是秩序,主别异,无序则乱。一个是亲和,主谐同,无和则离。二者相互为用,岂能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