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家很早就知道,从统计学的角度而言,我们的朋友比我们更受欢迎。这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因为更受欢迎的人往往朋友更多,在社交网络中,他们所占的比例远远高出他们在普通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所以,平均而言,我们的朋友比我们拥有更多的朋友。
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助理教授丹尼尔·费勒(Daniel Feiler)和副教授亚当·克莱恩包姆(Adam Kleinbaum)在一项最新研究中,通过对人们个性的研究扩展了“友谊悖论”(friendship paradox),他们记录了塔克商学院MBA新生在刚刚形成的社交网络上表现出的“社交网络外向性偏差”(network extraversion bias)的情况。研究表明,外向型的人不但在实体世界的社交网络中出现得更频繁,这种效应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表现得则更为显著。换句话说,外向型的人在虚拟社交网络中并没有脱离友谊悖论,这一悖论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比其他人更为突出。
“如果你是个外向型的人,那么,你对其他人外向性的程度如何可能会有扭曲的看法。”费勒谈道,“如果你非常内向,那么,你的判断可能就会非常精准。”费勒和克莱恩包姆通过对两个关键因素的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这两个因素在社交网络的形成中会相互作用:第一个因素是外向性会让人们的社交活动更多,从而拥有更多的朋友;第二个因素是,我们更容易与那些外向程度与我们相似的人成为朋友。
对外向型的人来说,两个效应会协同发挥作用,他们会与更多外向型的人成为朋友,而内向型的朋友则较少。另一方面,对内向型的人来说,这两个效应的作用则相反,从而,他们会成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人的朋友。他们的社交网络虽然依然表现出社交网络外向性偏差,但程度要低得多。
这些结果表明,人们可能有一种社会偏见,认为其他人的外向性比他们的外向性表现更显著,但实际上,内向型的人在社交中可能比外向型的人表现更一致。“心理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社会规范是建立在我们与之交往的人的基础上的,如果这一假设成立,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交网络是个偏差样本(biased sample),以及它对我们的社会信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了。”费勒谈道。
克莱恩包姆专注于社交网络的研究,费勒是位行为学科学家,研究兴趣是偏差样本对决策的影响。“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时利用网络科学工具与心理学展开了对话。”费勒谈道。 “早期的研究探索了关系和社交网络的形成过程,不过我们的研究则首次将社交网络形成的基本过程与网络结构中存在的系统性偏差联系到了一起。”克莱恩包姆补充说。
费勒和克莱恩包姆的研究对象,是284名2012年秋季来到塔克商学院的MBA新生刚刚形成的社交网络。费勒和克莱恩包姆从研究中获取的数据大都在预料之中:社交网络外向偏差确实存在,而且在由外向型的人构成的社交网络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不过偏差的程度有些令人吃惊。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外向性增加一个标准偏差,他的社交网络外向性偏差会提高42%之多。“一个人越外向,这种偏差表现得越极端。”
费勒和克莱恩包姆的研究表明,只有最内向的人—只占全部人口的1%—构建的社交网络才能代表整个社交网络的外向性水平。
除了最内向的人以外,我们都在通过“扭曲的透镜”观照我们的社交世界。这种“哈哈镜”式的透镜会制造出别人比我们更善于社交的假象。而这种印象则会给我们的工作绩效、社交关系和自尊心造成显著的影响。此外,有偏差的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s)也会给领导者和产品开发者带来伤害。
译/艾鲁 编辑/杨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