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恒的不为清单

编辑:日期:2015-09-10

 孔子云“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义就是“宜”,说的是与人、天、地、物的互动得宜。仁讲求“道”,义就有术的意味了。道是一个人类进化永恒不变的准则。从法蓝瓷来说,秉持以科学力量实现真,以人文善心达到善,藉由艺术修为实现美,以瓷载道,道法自然,在天地人之间追求真善美,重视人文精神,同时也根植于文化。

企业可以不谈永续,产品一定要永恒

我们没有日本那么多的百年老店,或者西方传承几代的公司行号,这不是最重要的。我个人认为,企业是否永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的产品要永恒,这是我一直所坚持的。因为很人在追求企业永续的时候,往往会不择手段,让我们不知不觉中陷入太多的“术”,偏离了原本的起心动念。而“道”才是最重要的,它是内心一把衡量的尺。

天有时,地有利,人来治,人要是治好才是和,人要是治不好就是不和。虽然这个时代高科技盛行,但人类不断挖掘地球的资源,消耗地球资源产生大量垃圾。所以我们离天地人和还很远。所以一个企业可以不谈永续,但产品一定要谈永恒。如果你制造的产品,能创造出人文价值,以仁为出发点,产品的善念讯息就和孔子、孟子的言论一样,世代流传下去。

我的角度看,不论文学、音乐、艺术,都与人的修养有关系,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是人与天、人与之间的互动,正是这种互动,让人在矛盾中、冲突中寻找一种平和。如同文学的载体是文字,音乐的载体是音符,而法蓝瓷“以瓷载道,道法自然”,以瓷器为载体,传递“天地人、真善美”这六个字,讲的就是敬天、敬地、敬人,这三者的关联是源远流长的人文思维爱护自然,活得美好。

从我们的陶瓷工艺品来说,因为它是可以见证历史的,它传递的是这个时代的思想,而且它的材料在千年之后依然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形,可以说法蓝瓷的价值就在于,可以在历史中存留并且传递思想。在这个功利的时代,法蓝瓷以瓷载道一样,我想其他行业也可以自己的产品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

没有感情的作品不是艺术

易经里说,“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意为人如何与天、地、物的相处。人文和西方概念里“以人为本”的“人”不同,人文中的“人”和仁爱的“仁”很像,一边是人,一边是天与地,“仁”就是天、地、人互动的概念,人文讲的也是这种互动。西方“以人为本”的人讲的是人的基本权力、民主自由平等的要求,都是站在人自我的角度,忽略了人与其他方的互动。

大家可能认为商人不太讲哲学、人文这一套,而我认为任何商人都应该要思考的。很多商人都是时代的精英,如果商人不注重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懂得文化创造,将来的文化复兴,就只能是表象。我念的虽然是德国文学,但基底是中国人的传统哲学。不管是文学中的探究,玩音乐中的领悟,最后不知不觉都会讲到哲学,我认为这是难免的,因为人最终都要回归到一种生活的哲学用什么哲学当作你所有行动的指导原则,来引导你这一生。懂得天、地、人和物的相处,那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

我和日本京瓷的稻盛和夫先生曾经交流过。他来景德镇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来景德镇?他说,我是做陶瓷的人,我是带着朝圣的心情来景德镇的。在京瓷公司一进去就是一个大大的“仁”字,我请他解读,他说,他从商的起心动念绐于仁爱的“仁”,“仁”是种子,在你心中有爱心的根源下,这颗种子才能真的发芽,长出茁壮的果树,最后开花结果,供世人享用。

孔子云“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义就是“宜”,说的是与人、天、地、物的互动得宜。仁讲求“道”,义就有术的意味了。道是一个人类进化永恒不变的准则。通俗理解,“道”这个字是马首的首加一个跑马旁,你要有一定的方向你才能往前进,在这个方向准则下,用“仁”作为一个种子出发,用“义”作为一种方法,这就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法蓝瓷来说,秉持以科学力量实现真,以人文善心达到善,藉由艺术修为实现美,以瓷载道,道法自然,在天地人之间追求真善美,重视人文精神,同时也根植于文化。我们是用自然的元素来提醒大家,要活得自然一点,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一个进化的基底。有艺术家说过:“不是从感情出发的作品都不叫艺术。”艺术品是需要跟人沟通的,要传递真,传递善,传递美。其实这也是人类进化的目标。

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事,即使能为公司带来很大的利益,都不允许做

经济可以使一个国家和一个企业壮大,但是文化才能使人伟大。文化是什么呢?我认为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的价值共识。我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是工作方式的价值共识。之所以一个企业一定要凝聚企业文化,是因为企业有了明确的价值观,企业内的人才能实现价值观的一致,这个企业的向心力自然就强,内耗就少,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法蓝瓷的企业哲学就是仁爱的“仁”,企业文化就是人文,我把人文等同于仁,起心动念是真善美。我们之所以要强调企业文化是什么,因为我们需要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我们强调说的和做的一致,我们公司的首要原则就是: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事,即使能为公司带来很大的利益,都不允许做。企业文化一定要让员工一踏进公司就很明白。所以公司的入职考试非常重要,后面的教育则是补强作用。我出过一道这样的面试考题:假如你身无分文,但今天一定要从台北到台东,请问你怎么去?有人说,我就叫部计程车从台北坐到台东,到了以后再告诉司机我没有钱。从此答案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思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欺骗了司机的金钱和时间。也有人说,我找一个朋友开车送我去,这个答案比前者好些,但这个人也是零付出地利用了别人。我最欣赏的答案是:我会找一家搬家公司,问问今天有没有车到台东的,有的话,就帮忙搬家具,以劳力为交换搭便车。这个人不就是你最想要的人吗?他知道怎么去找寻可以到达的方式而且不欺骗、利用他人。愿意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这种人是我最想找的,他是真正的生意人,懂得创造双赢。

创的不是新,是价值

儒家思想里讲“守常明变”,可见儒家也非常鼓励创新。“常”是指道,就是你的经营哲学,“变”是时代潮流,我们要学习新科技,让过去的传统产业有所突破,在经典上有所坚持和锤炼,让经典经过更多的粹炼,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创新才有意义。

创新就是突破、就是超越、就是进化。“新”一定不仅是创新,而且创值,不论是互联网+,还是文化创意+,都是在你原本的产业上加上互联网思维、文创思维,企业的整个价值就提升了,因为产品一定要有文化的底蕴,文化的内涵,才会有感染力和渗透力,才会让人们有共鸣。

我们常常忽略了艺术创新,事实上艺术就是一种创新,一个创新要达到以下四个功能,创新才有意义,才能叫艺术:一是能否打动人心,二是启发人的想象力,三是丰富人的人生,四是很好地表达感情。无论是创业、创造还是创投,创新一定要创在“值”上面,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追求的不仅是生意的价值,更应该是做人的价值

我认为,商人逐利是对的。利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利也是一种价值观。一般来讲,商人图的,首先是个人价值,其次是企业价值。但商人不能只会追求这两种价值,同时也要追求社会价值。成立一个企业,追求前两个价值,是人性本能,但人性中也能利他。

现实中很多商人为什么常常会焦虑,因为他总是跟马云比,跟马化腾比,当他比不过,企业不够大,并购不够多,他就不平衡,每天都很焦虑,他所创造的利益也不会那么长久,看看中国内地的500强企业替换得多么迅速就知道了。但在日本、欧洲、以色列,你可以看到一些很执着的工匠,可能几代人都只做榻榻米、做陶器等等,但他们最懂得去抓到当中的道,他们的执着不是要接很多生意、做很多产品、赚很多钱,而是每个产品都以百分之分完美的精神去打造。

一个商人,如果可以同时创造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普世的人文价值,就会让人家尊敬和缅怀,这就把做人的价值和做生意的价值结合起来了。

改革首先要改的不是企业,而是企业家自身

人们经常说商业模式需要改革创新,但其实真正要改革的是企业家本人,需要把从前的习性打破,重新来过。企业提升之前,做老板要先提升自己。所以,不论是改革还是创新,都要从企业家本人先做起。

企业家往往有一种成功的惯性,他会把持着过去成功的模式,夸张地比喻就像嗑毒品上瘾一样,要把过去全部打破重新再来,真的很难。并不是说国学、艺术、文学后就自然超脱了,应该说所有东西都是启发,但如果启而不修,是为无用。所谓修,是把你过去不好的习性修掉。我一点都不反对去学一些国学、文学、艺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已经在修了。至于什么时候会产生具体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不同的人。

如果企业家能有信仰,信仰是可以快速弥补缺失的。但人们—特别是企业家常常自以为了不起,就像陆游的一句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意思是一个人不要太自以为是,认为一切都因你聪明,文章并不是靠人工,是天然而成的,如果你的心境修到一定程度,那篇文章就被你这双妙手拿到了。因此,人最重要的是要常常教育自己。很多企业家在成功以后,就不再教育自己,而是天天教育别人去了,所以说谦卑非常重要。企业家需要知晓谦卑,感恩你得到的这一切,时刻心里怀着这样的信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谦卑地做减法,才能专注到道上去。很多企业家现在都有太多事务了,专注点就弱化了,道没有求到,生活哲学的主轴也就没抓到,所以看上去他一直在学东西,但好像又什么都学不到。很多事情他知道了,但却没去做。修的本意是,知了,做了,做了错了,再做,这就叫修。如何有可能成为 “打破人生,重新再来”的超脱之人,就在于有了这样的“修”的观念后,提高感悟和执行力。

我的人生哲学与生意经就是一话:成就他人成就自己,教育自己教育他人。

口述:陈立恒  文:肖婧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