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吃家胡适的饭局菜谱

编辑:二毛日期:2015-09-11

严格来讲,胡适并不算一个真正的吃家。但胡适在吃的方面见多识广,他身边的很多友人和同事比如闻一多、梁实秋、鲁迅也都是大吃家。所以要说到民国吃家,胡适是绕不过去的。

胡适是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新文化运动领袖。在中国现代文化界,胡适的地位鲜有人能够匹及。抗战前夕,日本政论家伏室高信特地来华拜访胡适,他说在日本民间,只三个人大家耳熟能详: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梅兰芳,另一个就是胡适。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

中国现代学者朱学勤曾这样形容过鲁迅和胡适:“我摆脱不了鲁迅的内心感受,却想追随胡适的目标。我在理智上知道胡适的选择比鲁迅正确,但在切身感受上,我实在去不掉鲁迅的黑暗、鲁迅的诡气。胡适是饭,鲁迅是药。亦即胡适一天也离不了,鲁迅只有在有问题的时候才会用。”

寓居北平识京味

说起鲁迅和胡适,这两位文化巨匠曾经在北京东兴楼相聚过两次。一次是胡适请鲁迅,另一次是郁达夫请胡适和鲁迅两人。此外胡适也受邀去过鲁迅在八道湾住所的绍兴会馆吃过饭,是去过鲁迅家里吃饭的为数不多的客人之一,可见两人在当时的私交还是很紧密的,但后来由于主张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1917年,27岁的胡适学成归国,到北京大学任教,饭局频繁。胡适日记记载过许多参加饭局的餐馆,胡适也是鲁迅之外为数不多的在日记中记载饭局的名人。例如,“民国十年九月七日,张福运邀到东兴楼吃饭”,“民国十一年四月一日,午饭在东兴楼。客为知行与王伯衡、张伯苓。”,“九月八日,蔡先生邀尔和、梦麟、孟和和我到东兴楼吃饭,谈得很久。”等等。

除了北大附近的小餐馆之外,胡适常去的有春华楼、广和居、北京饭店、东兴楼、明湖春等20多家饭店。去的最多的是北京八大楼之首的东兴楼。凡是他的贵客多数在东兴楼宴请。因为东兴楼位于东安市场,离当时的北京大学比较近。根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常去的饭店有60多家,这一点胡适比鲁迅要差得远。其实胡适比鲁迅的朋友要多得多,但去的饭店不多,说明胡适是个很节制的人。

      老北京著名八大楼之一的东兴楼1903年在北京东安门大街开业。1944年停业,1982年复业于东直门内大街。当时东兴楼的砂锅熊掌、清蒸小鸡、酱爆鸡丁、炒生鸡片、砂锅鱼翅、红油海参等都是上档次的宫廷菜。厨子也是以前宫廷出来的。据说胡适特别喜爱东兴楼的油爆虾仁和酱爆鸡丁,这两道菜其实都是鲁菜。酱爆鸡丁只有东兴楼做的最好,其他饭店也有,但都比不过东兴楼。

现在酱爆鸡丁已经是北京的一道名菜,但味道却变了,原因有几个,一是没用凉水浸泡一小时,二是不加鸡蛋清,只加湿淀粉。三是现在基本不加猪油。猪油在中国菜的烹饪中是很重要的。现在谈猪油色变,其实没那么可怕。猪油的香味是植物油替代不了的。四是这道菜要放黄酱加少许糖,现在很多饭馆直接放甜面酱,那味道出来是不一样的。

胡适经常去北大周围马神庙、汉华园、沙滩等几处小饭馆,喜欢吃熘肝尖、炒腰花、干炸小丸子、酸辣汤、炒豆腐脑、炒鸭肠、葱爆鸭心、翡翠羹等家常菜,有时也会喝上二两老白干。

五四以来,许多学术名流、国学大师都在北大附近这几家小餐馆留下了身影。胡适特别喜欢沙滩东斋外海泉成的炒豆腐脑。现在北京的早点里可以看见豆腐脑,用来下油条或者包子,但炒豆腐脑已经很少见了。

和此菜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我在天下盐发明的青菜炒豆腐和涪陵榨菜炒豆腐,用的都是嫩豆腐。把青菜剁成末,下猪油或者鸡油,油热后下青菜末翻炒,然后下嫩豆腐,边炒边捣,一直把它捣碎。此菜青白分明,鲜香润口,在天下盐很受欢迎。

胡适还有一道喜欢的菜就是翡翠羹,这道菜是用菠菜泥和鸡肉蓉做成的,装盘时一侧是菠菜泥,一侧是鸡肉蓉,白绿分明,好似太极图案,故取名翡翠羹。

最爱绩溪锅子菜

虽然胡适很早就离开家乡,但无论走到哪里,对于徽州绩溪的家乡菜,他都念念不忘。

徽州菜中比较有名的有毛豆腐、皱纱南瓜苞、细沙炸肉、徽州丸子、徽州一品锅等。其中毛豆腐是绩溪、休宁一带的特产,也是胡适的最爱。

豆腐经发酵后,会长出一寸左右的白色绒毛(菌丝),故名毛豆腐。用毛豆腐制作的一道名菜叫虎皮毛豆腐,因色黄且呈现虎皮条纹,所以叫虎皮毛豆腐。

徽州一品锅是绩溪名菜,也是胡家待客的拿手菜。

梁实秋第一次去胡适家做客,胡适夫人江冬秀亲自下厨,为他做的就是徽州一品锅。胡适对梁实秋说:你是绩溪的女婿,当然要用绩溪的名菜招待你。开饭时,梁实秋只见一口铁锅端上桌来,扑鼻的香气让他猛咽口水。梁实秋从上至下,一层层吃下去。最上层是蒲菜叶子,第二层是煎过的鸭块,三层是卤鸡块,四层是蛋饺,五层是油豆腐,六层是半肥半瘦的大片猪肉,最下层是徽州特产的竹笋。整道菜味道层层递进,腴滑爽脆、香嫩适口。梁实秋吃后赞不绝口,著文描述:“一个大铁锅,口径二三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还有萝卜、青菜,味道好极。”

北大校长蔡元培也在胡家吃过一品锅。但一品锅还不是蔡元培最喜欢的,他在胡家最喜欢吃江冬秀做的东坡肉。蔡元培本人也是深谙美食之道的,他曾向外国友人介绍八宝鸭的做法,头头是道,他本人就会做这道菜,而且据说在胡适家也亲自下厨做过。

徽州一品锅的做法让我想起安徽的另一道代表菜:李鸿章杂烩。这道菜是用海参、鱼肚、鱿鱼、火腿、玉兰片、腐竹、鸽子蛋、猪肚、鸡肉、干贝等,整齐地码放在一个大碗内,放入蒸锅蒸制而成。当然,这道菜比一品锅要高档多,据说李鸿章当年出访美国时招待美国公使就用了这道菜,从此蜚声海外。

说到锅子菜还有一个小故事:10多年前笔者去湖南湘西花垣县采菜,路过一个小镇时,和朋友在路边的一家小店里吃过一种锅子菜。店里先把一口铁锅放在桌上的炭火炉上,客人所点的炒菜上桌后,会立即倒进加热的铁锅里,一层一层叠上去,客人先从下吃到上,再从上吃到下,味道非常美妙,越吃越香。因为这里其实又多了一道烹饪程序。

我当时要的第一道菜是尖椒炒回锅肉、然后是炒腰花(用泡椒炒的)、第三层是小炒鸡、第四层是炒香干、第五层是木耳炒青笋片。这个地方为什么会有这种吃法?我问了下当地人,回答说因为当地是高寒山区,炒菜上桌后很快会凉,所以就发明了这种吃法。

这种吃法对我启发特别大,我回家之后,如法炮制,宴请朋友,效果非常好。

安徽还有一些代表菜,比如沙地马蹄鳖,是用火腿和甲鱼一起炖的。

安徽菜其实是由沿江菜、沿淮菜、徽州菜构成的。沿江菜以芜湖、安庆的地方菜为代表,后来传到合肥,以烹调海鲜、家禽见长。沿淮菜由蚌埠、宿县、阜阳等地方风味菜肴构成。而皖南的徽州菜是安徽菜的代表。它出自黄山下的歙县。由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出名茶、徽墨等土特产,是当地的商业中心,所以徽菜也转移至屯溪。

徽州菜重油,所以胡适一生喜欢油腻的口味。这和徽州地处山地,人们生活贫穷有关。据说胡适带梁实秋去徽菜馆吃饭的时候,进门总要嘱咐店家:“徽州老乡,多加油啊。”

胡适喜欢吃肥肉。据说每次《独立评论》同事会餐,与会同事都会把肥肉留给胡适,让他吃个痛快。

胡适喜欢绩溪的另一道徽州名菜是臭鳜鱼。这道菜也叫屯溪臭鳜鱼。屯溪本是黄山下的无名小镇,1840年以后,上海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港口,安徽山区的特产原本由江西运出,至此改为由新安江至杭州转上海出口。屯溪成为本省商品集散地。每年重阳节后,当地鳜鱼上市,都会被挑至屯溪出售。由于产地到屯溪要有六七天的路程,为防止鳜鱼变质,就要在出发前做一些加工。一般是把鳜鱼放入木桶内,放一层鳜鱼洒一层淡盐水,途中住宿时还要把鳜鱼再翻动一下,这样运到屯溪时,鳜鱼依然腮红眼亮,但是会散发出一股异味。这种鳜鱼经过厨师热油烹调之后,味道异常鲜美。于是屯溪臭鳜鱼就出了名。此菜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2008年,诗人李亚伟在成都的香积厨,餐厅的厨师专门去安徽诗人周强的餐厅处学习臭鳜鱼的做法,得到真传,学成后成为香积厨招牌菜。今年7月我去成都,李亚伟在香积厨宴请我,第一道菜就是臭鳜鱼。这道菜嫩白鲜美,微带臭味,美妙之处真是无以言表。

 “酒肉乡友”糟糠妻

胡适有句口头禅:“我们徽州”,说明他对家乡很自豪。对家乡有自豪感的人,一般内心都非常自信。徽州人常常聚族而居,姓胡的、姓汪的、姓程的、姓吴的、姓叶的,大都是徽州出身。胡适作为徽州人,也不例外,经常会请徽州在北京的同乡聚餐聊天。胡适最常请同乡吃饭的地方,是明湖春,这在胡适的日记里多有记载:

“民国11年2月19日,到明湖春吃饭。”

“9月11日,夜到明湖春,同乡诸君公宴安徽议员。”

“夜到明湖春吃饭,主人为一涵、抚五,客为汪东木、刘先黎、是安徽派来赴学制会议的。”

“10月5日中秋在明湖春宴请绩溪同乡。”⋯⋯

但明湖春其实并不是做安徽菜的馆子,而是一家地道的山东餐馆。它的招牌菜有:把子肉、汆双脆、炒腰花、面包鸭肝、红烧鲫鱼、奶汤蒲菜、奶汤白菜等。其中汆双脆,就是现在的鲁菜名菜汤爆双脆,所谓双脆就是猪肚头和鸭胗,因为是用汤爆,所以菜不会油腻。

上面的菜品里胡适最喜欢的是面包鸭肝和奶汤蒲菜。面包鸭肝是山东济南传统风味,现在叫“雪花鸭肝”。

胡适还喜欢的一道菜是奶汤蒲菜。这道菜是由奶汤、蒲菜花、水发冬菇、熟火腿烧煮而成。这里所用的蒲菜产自济南大明湖,根茎长在湖的淤泥里,叶长而尖。

台湾地区美食家逯耀东在《胡适与北平的餐馆》一书中曾提过这种疑问:一个安徽人为什么喜欢山东的餐馆?对此我是这样认为的:尽管明湖春是地道的鲁菜餐馆,但当时它推出的新式鲁菜,有许多创新的菜品,这可能是吸引胡适的地方。另外,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安徽被六省环抱,这注定了徽菜具有融合性,而且鲁菜和徽菜的差别肯定要小于川菜、湘菜。

当时胡适与老北平的许多餐馆都关系密切,他曾应海泉成老板之邀,亲自为海泉成提了一副对联:“学识文章,举世咸推北大老;羹调烹饪,沙滩都道海泉成”,此联一挂,餐馆生意马上更加火爆。

在北平,因为要接待很多外国人,而自己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所以胡适对西餐也是很接纳的。《胡适日记》中经常记载他去北京饭店吃西餐。他的老师、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北平,还专门请胡适夫妇在北京饭店西餐厅用过餐。

西餐是在明末清初由传教士传入中国的。国内最早西餐菜谱是上海华美印书馆《造洋饭书》,清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过“西洋饼”的做法:用鸡蛋清和飞面,作稠水放碗中。打铜夹剪一把,铜合缝处不到一分。生烈火烘铜夹,一糊一夹,一熯,顷刻成饼。白如雪,明如绵纸,微加冰屑、松仁屑子。

胡适好酒,但酒量不大。年轻时经常请梁实秋等朋友喝酒。

一次朋友结婚,请胡适证婚。席上每桌只上了一瓶酒,很快就喝完了。胡适大呼添酒,新郎很为难,说新娘是节酒会会员,所以不宜在此场合添酒。胡适当即掏出现洋给伙计,说我们几个朋友喝得高兴,自己花钱买酒,不干新郎新娘的事儿。主人无奈,只好让伙计添酒。

胡适年轻时曾饮酒误事,后来又患有心脏病,所以后来饮酒很节制。他在《尝试集》中曾写过一首戒酒诗:“少年恨污俗,反与污俗偶。自视六尺躯,不值一杯酒。倘非朋友力,吾醉死已久。”

然而胡适后来也有饮酒至醉的时候,于是其友丁文江就将这首戒酒诗请梁启超题在扇面上,将扇子赠与胡适,劝其戒酒,胡适大为感动。

一次胡适去青岛,青岛大学闻一多等八位教授设宴款待他,号称醉八仙,30坛花雕酒转眼喝完。胡适眼看酒力不支,于是从怀中掏出一枚戒指请大家传看,只见戒指上刻着两个字:戒酉。原来这两个字是夫人江冬秀为劝丈夫戒酒亲自刻上去的。由于江冬秀文化水平低,所以将“戒酒”误刻成“戒酉”。大家看了,便不再为难胡适。

胡适怕老婆很出名,胡适还专门收集全世界怕老婆的故事,后来发现只有三个国家没有这种故事,就是日本、德国和俄国。

胡适与妻子江冬秀是旧式包办婚姻,却一生恩爱。江冬秀爱打麻将。每天晚上出去打麻将,都要煮一个茶叶蛋,扣在碗里,留给胡适做夜宵。后来胡适不喜欢茶叶蛋,江冬秀又专门买一种香港的苏打饼干给他。胡适的晚年在江冬秀的照顾下于台北度过。胡适活到71岁,在其兄弟中是寿命最长的。

胡适晚年的起居餐饮很有规律:每早8点起床,早餐喝一杯橘子水,主食是烤面包,会刮一点人造黄油、果酱。有时也会用两碟咸菜下一碗稀饭。中午四盘菜,有豆腐、肉丝炒青菜等。台大医院的医生曾劝胡适少吃肉、油,多吃鱼,但胡适不爱吃鱼,尤其是海鱼。他喜欢吃红烧肉,特别是里面的肥肉。于是厨师想方设法去买河鱼,买多了就养在院子的池子里。

胡适一般中午要午休半个小时,午睡后会读读书,但每周有三个下午要拿出来接待访客。晚餐是四菜一汤。要是有朋友留餐,胡适就会叫夫人加一盘炒鸡蛋。要是有徽州的朋友,那就要加一品锅了。

有人形容胡适和他的夫人江冬秀之间的关系就像胡适喜欢的那道菜翡翠羹。两人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一个是文坛巨子,一个是乡间村妇,生活在一起却是琴瑟和谐。这道菜,一边是菠菜、另一边是鸡蓉,好像和不拢,但一旦成菜,搭配得有形有色、有滋有味。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