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制度设计成当务之急— 家族事业和家族财产应该分别治理

编辑:日期:2015-09-11

 海鑫集团,山西省最大的民营钢铁厂,这个曾经风光一时、产值曾占闻喜县工业产值近70%的山西最大的民营企业,最终走上无法挽回的衰败之路,因为资不抵债,海鑫已经停产一年多。继家族成员不睦、债务负担沉重、企业被迫停产等新闻之后,近日建龙集团或将接盘海鑫的消息让它得到了喘息。

此前的6月,三佳能源因山西著名的“焦炭大王”阎吉英突发疾病去世,他生前并未立下遗嘱,从而引发家族内乱,两位“妻子”和各自的儿女对股权展开争夺,企业陷入群龙无首之境地,让这个家族企业的前途充满变数。

这背后,家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家族企业管理漏洞、家族企业传承等问题显露无疑。

家族企业接班人制度缺失

“海鑫集团发展过程中缺乏规划是国内家族企业发展的一个通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浙大企业家学院院长陈凌告诉《家族企业》杂志记者。

李海仓意外身亡,没有遗嘱,李兆会临危受命,这一决策一直备受争议。“这个决定反映了爷爷在家族中的权威,然而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有很多偏颇之处:李兆会继承父亲李海仓的财产和股份。但是在危难时刻,把企业交给一个毫无经验和权威的少主,为日后企业管理混乱、叔侄反目埋下了隐患。”陈凌认为,家族企业传承涉及到财富和领导力的交接,国内家族企业不仅普遍缺乏传承规划,而且对于传承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专业性缺乏了解,这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及时吸收和普及。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家族企业课程主任高皓认为,家族企业的股权、管理权和治理权是可以分离的。对海鑫钢铁这么一个实业企业来说,李兆会继承股权,不管从法理还是人情的角度,都无可非议。但他未必是最合适的企业管理者。海鑫家族内部完全可以有更好管理者的选择,却依然选择三权合一的方式,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李兆会的五叔李天虎被认为是海鑫集团“最适合的”接班人,据海鑫的员工讲述,李天虎踏实负责,钢铁厂的问题大都由他处理。但李兆会接手后,很少待在闻喜县,且与李天虎不睦,将其“赶走”,重用自小与其亲近且同样具有留学背景的六叔李文杰。不懂行业的人管理企业,加速了海鑫的衰败,而即使是到厂子快倒闭的时候,李兆会都很少露面。后期的家族会议,也未能扭转海鑫亏损的局面。

“能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的家族成员被迫出局,这是家族治理缺失的一种表现。”高皓告诉本刊记者,家族需要有效的家族治理结构、机制和流程来凝聚不同家族成员的共识。在家族成员对企业管理方式发生分歧、产生利益冲突时,可以通过家族治理机制及家族文化来化解矛盾。而海鑫和三佳能源,显然都缺乏家族治理的意识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很多家族企业已经制定了接班人制度,界定家族成员构成,规划家族成员责任义务。同时引入家族办公室、职业经理人等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管理权,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

分离家族事业和家庭财产成当务之急

虽然像三佳能源和海鑫集团这样创始人突然去逝是小概率事件,但其造成的危害已经不言而喻了。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小概率事件对家族事业的影响呢?除了企业家的远见卓识事先洞察之外,还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法律架构的设计保证家族财产的分割不会影响到家族事业的发展。

在这方面,家族信托不失为最好的制度设计,这也是西方百年家族企业最习惯用的方法,但是由于国内信托法的缺撼,由于是缺少可落地可执行的环节配合,导致离岸信托近几年来在国内家族企业被开始广泛使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涌表示,“我国《信托法》生效14年以来,信托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信托以登记为生效要件,但是如果你去登记的话,登记部门却往往以不符合国务院登记条例而拒绝。”显然,信托的落地还需要很配套法律法规的支持,这也恰恰是离岸信托大行其道的原因。

事实上,信托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在普通法的定义下,信托是指委托人将其财产(包含不动产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交予受托人,让受托人根据信托的主旨,为受益人之利益或为特定的目的,对财产进行管理或保管。

离岸信托是指在离岸属地成立的信托。在操作上与信托类似,但因为特定的属地对信托的定义或法条有相对宽松或特别的政策,或受益人的利益能够得到更多的保护。目前离岸信托已经被广泛使用在信息保密,有效地控制受益人的挥霍行为,遗嘱和不动产规划,慈善事业,为未来退休提供保障,信托投资公司,设计公司架构,财产保护,继承和遗产税规划等诸多方面。

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出口贸易普遍存在珠三角,长三角一带,他们接触的海外机构比较多,很容易接受到了离岸信托在法律架构设计上的好处,但对内地的更多家族企业来说,离岸信托对他们来说还多少有些遥远,加上国内缺少法律支撑的相关制度性安排,导致小概率事件动辄发生,往往就带来旷日持久的争议甚至讼案。

因此,对于中国正在面临的家族事业传承来说,如何更好设计家族事业传承的机制,并不仅仅是家族企业内部的问题,更不仅仅是企业家个人的问题,因为家族事业本身往往还与当地的就业,税收广泛相连,企业家的摊子越大,与社会衔接的环节就会越多,这意味着,相关法律制度的设计并引入已经需要提起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

家族企业传承应尽早谋划

目前,家族企业传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大趋势和挑战。2014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中,67%上榜企业家年龄超过50岁,这意味着在未来的10~20年间,这些企业即将完成家族传承。

对于海鑫而言,股权和治理权给李兆会,是可以接受的,但股权、管理权和治理权三权合一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高皓认为家族企业的传承意味着重构既有的管理权、治理权和股权格局,塑造新的家族与职业经理人关系,孕育下一代家族领袖。而这些内部秩序的调整又伴随着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诸多挑战,因此正确认识家族传承、制定良好的家族传承制度是个重要命题。

高皓告诉本刊记者,家族传承主要是六个维度的传承:一是产业资本,也就是家族核心实业公司的股权;二是金融资本,指家族所拥有的流动性或非流动性金融资产,包含货币、证券、基金等;三是人力资本,即附着于家族成员个体身上的素质与能力;四是家族资本,指家族成员间的和谐和凝聚力;五是社会资本,即家族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人脉网络及声誉的总和;六是智慧资本,也就是根植于家族成员头脑中的内隐知识、经验和信念。

对我国的家族企业而言,第一代经营者往往致力于“创业”,有着敢吃苦、善经营的特点,企业家才能是在实践中积累的。陈凌认为家族企业代企业家才能差异无法良好传承也是家族传承的重要问题。他说,第一代经营者容易忽视对家族二代的言传身教,家族二代虽然在教育背景和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却缺乏创业经历,在企业家才能的形成过程中知识含量高但经验不足。

但是不是家族二代无法担负企业发展重担,家族企业就必将走向衰落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曾有着“白银王子”、“世界铜王”之誉的古根海姆家族,19世纪末称霸世界矿业,家族一代、二代创造了巨大的资本和财富,成为仅次于罗斯柴尔德的全球犹太第二巨富家族。但家族三代、四代家道中落,家族内斗损失了大量家族财富。但由于第一、二代在艺术和科技领域的慷慨捐赠,仍令这一家族在全球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大约20年前,几位华尔街金融巨擘与第五代家族成员联手创办古根海姆合伙人公司,现今掌管2100亿美元资产,实现了家族的复兴。

高皓分析道,古根海姆家族的复兴,讲述的并不尽然是家族慈善的故事,而是六大资本相互转化的精髓。家族代际传承,其本质上就表现为六大资本彼此消长、转化、延续和发展的过程。家族应当站在六维空间的高度上,及早筹划,精心准备,充分借鉴世界其他家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结合自己家族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

文 屈丽丽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