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鑫集团少主接班12年“钢铁王国”走到尽头

编辑:日期:2015-09-11

海鑫集团,这家山西省最大的民营钢铁厂,在接班人接手12年以后,面临破产重组的险境。家族内部管理的漏洞,加上钢铁市场由盛转衰的大环境,让这个曾经风光一时、产值曾占闻喜县工业产值近70%的的民营企业,最终走上无法挽回的衰败之路。近日从2014年3月开始停工停产的海鑫集团即将迎来重组方,继家族成员不睦、债务负担沉重、企业被迫停产等事件之后,建龙集团或将接盘的消息让相关方松了一口气。 

“钢铁王国”由盛至衰

海鑫集团是山西省最大的民营企业,也曾经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之一,曾被评为“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山西省模范纳税大户”等光荣称号,对当地财政、税收、就业提供了巨大贡献。据报道,海鑫曾是闻喜县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闻喜县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而工业是闻喜县的经济主体,占比60%左右。可以说,海鑫集团的发展牵动着整个闻喜县的经济命脉。

......(详见杂志)

人事洗盘悲剧

有当地海鑫集团的工人表示,李兆会成为董事长后,鲜见他到工厂巡视,倒是李海仓的五弟李天虎显示出企业管理的才干。在叔侄俩发生矛盾之后,李天虎被赶走,海鑫的局面更加每况愈下。“李兆会那么年轻就执掌海鑫集团,完全是他爷爷做的主。”一位当地企业界人士介绍。李家兄弟6人,李海仓排名老三,是李海仓的父亲李春元一锤定音,理由是“子承父业”,于是庞大的企业交到了李兆会手上。

李海仓遇害之后,由于李海仓的父亲李春元力挺李兆会接班,而海鑫钢铁的另一位创业元老,时任海鑫集团总经理的李天虎(李兆会的五叔),却被剥夺了总经理的职务,成为海鑫集团下属一家水泥厂的负责人。有报道显示,在海鑫陷入困境以后,李氏家族长者、李兆会的祖父李春元曾在家族内提出过在实现家族内部融资,以缓解公司的危机。但显然当初被李兆会赶出公司的几位叔叔并不认同,特别是李天虎,直接拒绝了方案。

......(详见杂志)

行业环境加速衰败

从另一个侧面,钢铁行业经济环境的恶化也成为加速海鑫集团倒闭的原因。2014年钢铁行业就已经进入寒冬,2015年依旧如此。“钢铁行业2013年就进入低潮期,海鑫倒下的直接原因也是因为银行抽贷。”兰格钢铁网钢铁行业分析师牛国升认为,海鑫集团的问题首先是管理问题。“钢铁集团倒下,目前主要因为两类问题,一类是自身管理不善,另一类是因为2009以后扩张速度过快。钢铁企业如果原来存在较大的管理问题,在低潮时危机就更容易暴露出来。”

面对低迷的钢铁市场,海鑫的主要产品仍是螺纹钢筋等旧产品,毫无竞争力。而李兆会的热情始终不在钢铁实业上,他不仅没有在钢铁企业投资和转型上下功夫,还把企业创造的现金流抽走进行金融投资,最终让海鑫负债累累,面临破产。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家族企业课程主任高皓博士认为,再高明的企业掌舵者也有可能犯错,例如李嘉诚也会有决策失误,但是他的港口、电信、零售等产业,使其拥有强劲的核心现金流,允许他在一定程度上犯错。然而海鑫集团恰恰在能够持续创造现金流的产业上出问题,这其中当然有行业大环境的问题,也有李兆会经营管理的问题,说明家族企业缺乏清晰有效的顶层战略设计。

面临清盘重组

据当地知情人士向《家族企业》杂志介绍,和建龙集团的重组谈判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如果达成协议,海鑫集团将剥离全部债务,由建龙集团注资重组。这意味着虽然对于当地政府而言,可以保留数千名工人的工作岗位,保证财政税收,但是对于债权人而言,则是悲惨的结局,将有超过110亿元的债务损失无法追回。

一年半以来,位于山西运城闻喜县东镇的海鑫集团总部迎来了多家有意愿收购考察的企业,但是面对海鑫集团的巨大债务和人员安置压力,多家企业已经被“吓退”。迹象表明,目前有意愿接手并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的,只有建龙集团一家。

      ......(详见杂志)
文 刘腾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