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不为清单

编辑:日期:2015-11-30

作为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长期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他也从来不轻易接受任何采访,不论国际媒体还是中国媒体。“见媒体说什么?说好恐怕言过其实;说不好别人又不相信,甚至还认为是虚伪,只好不见为好。” 任正非如是说。

但只有读懂了任正非,才能读懂华为这部企业大戏。

不走极端的企业哲学:灰度、妥协与宽容

各行业比较起来,任正非看来管理较为复杂困难的是工业,而工业中最难管理的是电子工业。电子工业有别于传统产业的发展规律,它技术更替、产业变化迅速,同时,没有太多可以制约它的自然因素。任正非认为:“正是这一规律,使得信息产业的竞争要比传统产业更激烈、淘汰更无情,后退就意味着消亡。一天不进步,就可能出局;三天不学习,就赶不上业界巨头,这是严酷的事实。”

“因此,清晰的方向至关重要,而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 在任正非看来,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的,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任正非将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详见11月刊杂志......) 

谁来管理不重要,重要的是客户

华为走出混沌,始于1994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华为在客户眼中的形象是:低价格、次产品、优质的服务。国内某运营商的老板至今还记忆深刻:早年,华为的交换机大多在县级邮电部门使用,产品稳定性差,经常出问题。但华为的跟进服务做得好,24小时随叫随到,而且邮电部门的职工做主人做惯了,动不动就把华为的员工包括任正非训斥一顿,他们不但没有任何辩驳,而且总是诚恳检讨,马上改正。你怎么能拒绝把客户真正当作“上帝”的人呢? 20世纪90年代前后,“服务”的概念在中国尚属稀缺产品,华为却把它做到了极致。

1997年,任正非正式提出“面向客户是基础,面向未来是方向”的观点。“华为文化的特征就是服务文化,因为只有服务才能换来商业利益。”任正非所指的“服务”的含义是很广的,不仅仅指售后服务,包括从产品的研究、生产到产品生命终结的优化升级⋯⋯华为以服务来定队伍建设的宗旨。“有一天我们不用服务了,就该关门、破产了。因此,服务贯穿于我们公司及个人生命的始终。华为的魂是客户,只要客户在,华为的魂就永远在,谁来领导都一样。” 在任正非的思维逻辑里,如果公司寄托在一个人的管理上,这个公司是非常危险,非常脆弱的。

“何谓企业之道?以客户为中心。” (详见11月刊杂志......)

不做独裁者,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任正非认为华为早期管理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是有非常大风险的,这个风险就是“人在阵地在,人亡阵地亡”。

“我们不可能把风险寄托在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上。我万一不在了怎么办?” 在华为的成长中,任正非渐渐意识到,领袖要打掉江湖老大的做派和唯我独尊的“帝王思想”,企业的权力制衡文化才能真正形成。个人意志要有筛选的管道,那就是集体决策。领导者要学会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在开放状态下决策,在约束状态下决策。

2004年,华为高层经过集体反思,确定了一条原则:干部任命实行一票否决制。

(详见11月刊杂志......) 

只有自我批判,才能快速成长

2000年9月,在3000多名研发骨干参加的大会上,华为把由于盲目创新和研发失误造成的大量呆、死料和前往全国各地抢修设备事故而产生的大量机票、住宿发票、合同违约赔偿清单等,装帧在特制的相框内,作为“奖品”和“奖状”,颁发给数百名研发人员。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当时华为还是一个年轻的公司,尽管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但也充塞着幼稚和自傲,我们的管理还不规范。只有不断地自我批判,才能使我们尽快成熟起来。” 任正非的意图不是要为批判而批判,不是为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为优化和建设而批判,总的目标是要促进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详见11月刊杂志......)

任正非的不为清单

★ 不走极端的企业哲学:灰度、妥协与宽容

★ 谁来管理不重要,重要的是客户

★ 不做独裁者,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 只有自我批判,才能快速成长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