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民”(Global Cosmopolitan)往往被组织归为善于游走他方、适应能力超强的一类人,认为他们可以随时空降到下一个市场。如果他们想“回家”,或者想在国内安稳地生活一段时间,就应该回绝组织的安排,这时候,公司应该倾听他们的诉求。
来自南美的路易莎(Luisa)是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她刚刚又接到了一个让她去境外工作的通知。这次,她的公司想把她从英国的总部派往澳大利亚。她一直被公司盯着,觉得她可以去任何地方工作。以前有很多次,她都毫不犹豫地拉起行李赴任。但这次不一样了,她想在一个地方稳定地生活一段时间。她刚生完第二个孩子后,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把她提拔到了澳大利亚的一个职位。她本想和公司解释,自己已经学会了很多技能,可以把这些在四处工作习得的本领用在总部的工作上,可她又觉得,自己已经被“贴上了可以四处游走的标签”。虽然公司提拔了她,而且为她设置了一个新职位,但这次,她已经不为所动了。她要用这个机会来判断,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才是最有利的。结果,她离开了公司。
“全球公民”可以四海为家,而且有很强的适应性,公司往往会利用他们的这些特质。当另一个境外职位空缺出现时,那些曾经远赴海外,而且把这个过程完成得既顺畅又自如的人,立刻就会被公司视为不二人选。如果这些高管对另一个机会难得的海外职位已经丧失了热情,想留在本土,想生个宝宝,或者想让曾随他们游走世界各地的家庭安顿下来,结果会如何呢?如果他们决定留在他们称为家乡的地方该怎么办呢?
因为四海为家的生活更具复杂性,所以,他们也需要更周全、更理性同时也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但对全球公民来说,并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万全之策。很多人会选择带上配偶一同上路,也有人因为有过不同的经历,所以有更多样化的需求。当他们决定与家人一同安顿下来或者一起远赴他方时,需要考量的各种因素往往让他们不堪重负。如果夫妻中的一方获得了难得的职业发展机会,另一方可能就不得不牺牲自己的职业前景了。我经常看到夫妇对全家搬迁这样的重大事件轮流做决策,以便让两人都能追求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选择去远方就职的人,应该了解一个全新的职业发展机会意味着什么,也应该了解和自己一起四海为家会对伴侣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那些对四海为家的选择心存疑虑的人,觉得或许应该为孩子们建立一个“大本营”,或者搬到离年迈的父母更近的地方。当然,这些选择也要看自身的经济条件和政策条件。在有些公司,外派人员很难回家。
全球公民极其擅长学习,也善于接受全新的思维方式。他们将变化视为常态,看重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另外,他们也能越来越自如地向公司寻求帮助。全球公民常常认为,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利用自己学到的本领,会毫不犹豫地离开公司,跑到赏识他们独到能力的组织就职。公司往往会以某种观点看待全球公民,但全球公民则会以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
不断做出重大决定,为自己以及家庭成员远赴他乡的生活承担责任,这些压力会增加全球公民的内心挣扎。回绝雇主的要求可能对自己更有利,不过他们应该与上司就此展开开诚布公的对话。尽管他们拥有出色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但很多全球公民对自己的特质可能不甚了解,或者无法清楚表述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则能给他们和公司带来双重的好处:
1. 如果他们能更明确地描述自己的经验和习得的技能,那么,当他们与老板讨论回到本土工作或者回绝某个外派职位时,就能让上司了解他们的全球经验的价值所在,有助于上司在公司内为他们安置一个他们更喜欢的角色。
2. 如果公司能帮助全球公民表达出自己的诉求,那么,公司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头脑中的全球性思维,并有助于公司发掘出他们在公司内扮演全球性角色的潜力。
全球公民可以采用几种方法应对生活的复杂性、更自如地做出决策。其中之一是谨慎管理全球性生活的各个层面。要知道,远赴他乡就任的意外、损失和收获等很多结果是无法预测的,全球公民夫妇应该意识到共同决策的重要性。举例来说,要想让海外就职取得长期成功,尤其是在孩子随行的情况下,制订一个将大家庭的生活考虑在内的新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全球公民还应该努力了解自身的情况,要知道为了平顺过渡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以及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准备。与好友或者专业教练讨论新工作机会和自己的决定,也有助于他们洞悉这样的变化对自己及家人蕴含的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与那些让他们等一等、并提供简单答案的人进行交流,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组织也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转变,不过通常需要当事人自己提出申请。
琳达·布里姆(Linda Brimm):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组织行为学荣誉教授,《全球公民》(Global
Cosmopolitans)一书的作者。
文章来源:Insead
译/艾鲁 编辑 /杨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