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量的历代家训、家规、家诫中,强调最多的家风是什么呢?是勤?是俭?是和睦?还是读书?
是孝!延伸一下就是孝悌,或者是孝义。
孝道为家风传承的重中之重
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家训中,从南朝的《颜氏家训》到明代的《朱子家训》,莫不强调孝。宋人沈揆在《颜氏家训》跋中称:“此书虽辞质义直,然皆本之孝弟。”作者颜之推自己也在《颜氏家训》中说:“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就是说圣贤之书无非是教人真诚行孝,慎言谨行以立身扬名,换句话说,圣贤著书无非教个“孝”字!颜之推本人就是孝道的实践者。他在《颜氏家训》中回忆自己小时候在家里,每天跟着两个哥哥早晚向父母问安,晨昏定省,冬温夏清,无不体贴入微,言辞举止都是规规矩矩,稳稳当当,像朝见君王一样不敢马虎。所以,他主张孝的教育要及早进行,在孩提时期就要开始。在封建社会,王室子弟有专门的老师训导教育:“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一般老百姓即使做不到这样,也要“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除《颜氏家训》以外,其他的著名家训中,许多人也把孝道列为家风传承中的重中之重。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家规》中,就把“父慈子孝”列为家风第一规制。司马光在《家仪》中,提出“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并有大量的篇幅论及孝道。而明代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更从反面具体列出有亏孝道的行为如“听妇言,乖骨肉”和“重资财,薄父母”。有这些行为就不能算大丈夫,不能算人子,隐喻的意思就是“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直白地说就是“不孝不能算人”。
曾国藩家族“传家八宝”的第一宝“考”,就是重视祖考,重视孝道。他在家书中讲“三致祥”,首先便是孝致祥。历史上的许多大族,凡在家规家训中推重孝德的,都确实给家族带来了吉祥。如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孝子王祥去世前,他立下遗训世世代代传承。他们的家族,后来即称为“孝王”。由于他们家族世代以“孝”、“悌”、“德”、“信”、“让”为家风,带来了家族兴盛,名人辈出,历史上曾出现了95位宰相或同级高官,书圣王羲之就是王祥的第四世从孙,其弟王览的四世嫡孙。据史料记载,这个家族的人均寿命,明显高于当时的平均寿命。
不惟古人,许多现代人也认为孝是家风的核心。央视“家风”调查中,大家对家风虽有多种多样的回答,诚信、善良、感恩、责任等,但其源头都在一个“孝”字。可见,在家风传承中,无论古今,以孝为尚。
为什么强调“孝”呢?
孝的本质是感恩
孝是最根本的教育。所有的教育不外是去恶扬善。孝的本质是感恩,这是人类最根本的情感,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特质。在幼年时期人人心中自有,如幼儿见母病则悲,见母痛则泣。这种感情发乎天良,本乎天理。只是有的人长大以后受后天私欲熏染,渐渐泯灭,所以做出种种不良行为。看到一个不孝的儿子打骂其爹娘,虽然他打骂的是他自己的爹娘,不是我们的爹娘,但人人都会愤恨!看到一个人有不良行为如懒惰、偷窃等,我们可能会不快但不会愤恨。看到一个人的孝行我们往往会感动得热泪盈眶,而看到一个人的其他美德如勤奋、节俭等则可能由衷敬佩但不会感动。之所以这样,这正是我们心中人人都有的天良发动。
教孝就是直指人心深处的良善,恢复这种最纯真最根本的情感,找回迷失的自己,从而改过从善。一旦人能孝,从内心深处改变自己,其他的道德教育也就迎刃而解。如果不从教孝入手而教其他美德,则必会出伪善。历史上从未有不孝爹娘的人能真正舍身为国尽忠,所以说百善孝为先。《孝经》开篇就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道德的源头根本,这就是为什么教字由“孝”和“文”组成。家风的养成就应该由孝道开始,把孝道作为家风的源头。
历史上以孝道作为家风中的主要内容并真正落到实处的家族,首推被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浙江金华浦江郑氏。郑氏孝义传家至今已九百年,其间十五世同居、共食,历经三个王朝,横贯三个多世纪,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支撑这个家族绵延兴旺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就是一部名叫《郑氏规范》的家规,这是郑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宝。它将儒家的“孝义”理念,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历经几代人创制、修订、增删,最终定格为168条,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堪称世上最齐全的家族管理规范。它甚至将大家庭的管理成员,分为18种职务26人,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结构。一个庞大家族的秩序由此严密地建立起来。正是这种智慧和理念,指引着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绵绵传承,兴旺不衰。
孝是最广益的教育
人之教子,无不希望子女德才兼备,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而尽孝,则有助于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孝道的基本义务主要是养亲、敬亲。当今社会,让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甚至吃得好穿得好并不是件很难做到的事了,从言语行为上尊敬父母也不是最难的事情。但让父母精神愉悦,乐享天年则是比较难的。有人说,孝道就是“笑道”,除了物质尽孝,更重要的是精神尽“孝”,所以说孝更高的要求就是悦亲。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让父母不悦的都不能说是孝。比如说身患疾病让父母担心就是不孝,而公职人员假公济私,甚至贪污渎职让父母忧心也是不孝。从这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自觉抵御、面对种种诱惑,法律可以让人不敢越矩,制度可以让人不能越矩,而“孝”可以让人不愿越矩。
从这个角度说孝是广义的,它可以衍申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如“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不勇非孝也”等,总之真正做到孝,就要庄、忠、信、敬、勇!以这样的综合素质去做人做事还有不成功的吗?行政队伍中还会有这么多贪腐官员吗?我国历史上以官位和财富著称的豪门大户大多历经几代便告衰落,但以孝义传家的家族却可以子孙延绵。比如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江南郑家,173名族人为官无一人贪腐!从宋朝延续到了清朝而不衰落,正是因为用孝义做家风。
郑氏世祖郑绮,其母亲张氏因患风挛疾,手足不能伸,郑绮日候床边,侍奉饮食汤药,三十年如一日,始终不稍懈怠。正是这位老人以孝治家的躬行实践,为其后代子孙树立了一个生动的典范。而这只是这个家族几百年风风雨雨中诸多故事中的一个。郑绮晚年,自感不久于人世,召子孙来到郑家祠堂,并立下遗嘱:“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就是这一声临终前的嘱托,开启了郑氏家族以孝传家十五世的故事。郑氏子孙在孝的感召和约束下每个人自然廉洁自律,规范言行,做事不敢不勉。所以也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景,所以说“人孝百愿成”,可以说孝促成了他们人生的成功。固然对父母尽孝不是为了效益,但对子女来说,孝却最具实实在在的“孝益”!利国、利家、利个人,所以孝是最广益的教育。
当下,在我们构建新时代家风的今天,虽然许多有识之士在大力呼吁汲取传统家风建设中的有益成分,特别是孝德教育,呼吁“孝题大作”。但遗憾的是,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中,孝道精神越来越缺失。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忤逆行为,甚至弑父弑母的恶逆之事,这些大不孝行为,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冲击人们的道德和心理底线。自古属于 “遇赦不赦” 的十恶之列,所谓“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对于这些行为如果只从舆论上给予道德谴责是不够的,还应配合法律上的惩戒,自古惩恶即扬善。否则恶人不知惧,善人不得彰。如果邪气得不到遏制,正气得不到弘扬,中国梦就是一句空话。必得有风气提倡在上,有法律制约在下,才能在社会上形成父慈子孝,家家和睦的盛世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