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欧美历史中拥有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相比,在改革开放后成就的家族企业可以说刚刚起步,但是在这块有五千年历史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企业,其管理中最大的特点必然是“中国智慧”,到底什么是中国智慧?是儒家思想还是政商关系,是传统文化还是中西结合。在“光荣与梦想 责任与担当”——2015年(第二届)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主题论坛暨第九届国际家族企业论坛的传承夜话“中国式管理智慧”现场,请听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北京国富创新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周永亮、中国改革史研究者雪珥、人文学者孙虹钢的激烈探讨和精彩分享。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无论大儒还是小儒,新儒学还是旧儒学,谈到中国式思想,儒家思想是不能绕过去的。”周永亮开题明确指出,要谈中国式管理,孔子肯定是排在最高的位置,因为儒家文化对中国的管理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茅忠群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谓弘扬传统文化,不是说传统文化百分之百都是正确的,应该从精华的角度和正面角度来发扬光大,用传统文化优秀的部分来改良我们现代的一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儒家思想流传到后代,受很多王朝的影响,进行一些加工和不好的演绎,又由于如今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儒家文化的正统教育,导致了许多对儒家思想的误解,以及道听途说的糟粕。真正的儒家思想应当是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
茅忠群告诉大家,真正的孔孟之道是“五仁”,它不同于“三纲”的单向责任,它是双向对等的关系。比如“父慈子孝”,指父亲对儿子要慈爱,儿子对父亲要孝顺,双方都有责任;又比如“君仁臣忠”,君对臣要敬重,臣对君才能忠诚。“‘五仁’关系中讲的都是双向对等的关系、这样是很公平的,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就像我们企业里面的岗位责任制,不同的决策层担任不同的责任。”
(详见12月刊杂志......)
中国式管理的核心是“人心”
茅忠群告诉大家,中国传统文化讲“义”,它并非通常理解的“仁义道德”,义的本意就是做应该做的事情。什么是应该做的事情?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事情?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就没有标准答案,所依据的就是人心,或者“心学”运动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良知是什么?每个人答案又不一样,所以王阳明的“致良知”说良知没有条条框框。“一旦把人心、良知开发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做到王阳明说的应变无穷,就是既不违背我们的良知,但是在应对企业竞争环境的时候,又可以应变无穷,就像王阳明打仗一样,一封书信可以把一个山头给干掉。” 茅忠群表示这就对企业家的修炼提出很高的要求。
周永亮认为,管理是最俗的学问,管理只能以结果来说话,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各朝各代有短有长,短和长不是偶然,一定有原因,所以,王朝更迭中有很多管理思想可以提取。“其中根本的一点是:谁能够对中国人的人心了解得更透彻,那么他的江山就会更长久一点,无论是企业、家族,还是王朝,当你读不懂中国人的时候,你一定失败。”周永亮谈道,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由于在湖南做调查时发现,当时在中国政治上要取得成功,必须要依靠农民,不可能依靠工人或其他阶层,因此一定不能排斥农民,而且得知道农民要什么。反观当时的王明是个海归,从苏联回来,根本不知道中国人在想什么,所以他的失败是注定的。“中国式管理一定是以对中国人心的透彻理解为核心的,至于用什么方式,这跟每个企业家的经历有关系。”
“管理之道,按我的理解,其实核心是两个字‘搞定’,把人搞定,把事搞定。关于人类管理,没有比毛主席讲的两句话说得好的—‘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孙虹钢认为,管理最好的结果就是:你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每个人自觉自发自省去做,所谓“二人同心,齐力断金”。孙虹钢谈道,关于中国国共两党内战这段历史,不论两岸三地还是国外人士所写的书中,有一个观点大家都是一致的:认为共产党得了人心才得了天下。“搞定人心就是搞定天下,正如孟子所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管理无非是搞定人心而已,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得人心一致,人心有了什么都有了。”
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搞定人心,孙虹钢表示,自汉朝以来,儒家思想不是诸子百家之一的学术,而是中国文化的标签,是真正的中国式的智慧。
重拾中国传统智慧,从溯源正能量的慧根开始
“企业绝对不是教育机构,不是教人向善,绝大多数企业是营利机构,大家是为了利益加入进来的。”雪珥认为,企业的管理,实际上不光是争取人心,还有一个层面—企业还要有对人心的掌控,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他谈道,比如方太,首先员工是为了谋取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加入企业,人和人之间会出现争斗或者摩擦,在这个时候茅忠群提出的儒家理论肯定有效,但大家归根到底是信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互相平衡,才会研究管理的哲学,而且只有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会开始做这件事,当企业很小、市场竞争非常残酷的时候,绝对是不择手段地怎么能生存怎么做。“我可以负责任地讲,中国90%以上的企业是踩着西瓜皮,今天这个生意赚钱就做这个,走哪儿算哪儿。”雪珥如是说,
(详见12月刊杂志......)
文/肖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