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接班工程两核心 家族转型+产业调整

编辑:日期:2016-01-29

同宗同源让中国内地和台湾的家族企业在文化及社会架构上非常相近,在产业上又都是从制造业起家,因此二者在传承问题上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可以说,内地家族企业正在重走台湾的路。在台湾董事学会发起人—蔡鸿青看来,代际接班,台湾刚好比内地早了20年左右,已经有一次以上的接班经验,可以对内地家族企业传承规划提供正面或反面的教材和借鉴。

接班工程从推行任期制开始

在台湾,家族企业经过了50~60年比较缓慢的成长,目前1500家/2万个上市公司的董事中,四分之三是家族企业,已是主流族群;内地家族企业市场占比为33%,但在20年间快速发展起来。蔡鸿青表示,台湾董事学会2015年在调研中发现,两岸三地的家族企业都在衰退,其中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衰退最为严重。“当然主要是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但从家族企业自身来看,亦有不少问题亟需面对和解决。”

以第一家创始企业为起算点,台湾企业的年龄都比较长,平均为33年,内地企业则非常年轻,大多在15年左右。台湾的企业家平均年龄在60岁上下,国内的企业家在45~47岁之间。蔡鸿青认为,双方各自面临着问题,内地企业主要是面临发展太快,以及行业、经营环境动荡带来的资源不够用的问题;台湾企业则是成长太缓慢,很多企业处于1.5代,父子共同经营。“企业表现最好是在第一代的壮年时期,接手10年后绩效就开始往下掉。” 蔡鸿青指出。

(详见1+2月合刊杂志......)

企业转型家族先行

蔡鸿青认为,欧洲很多家族的个案都非常好,但不太适用中国社会。台湾是内地各省的人汇聚而去的,社会和文化结构内地都一样,可以说是内地的缩影。“中国文化里很多东西是讲不清楚的,像情理法,中国人‘情’字总是在最前面;在社会架构里,中国人以信任为主,虽然客观需求上要用职业经理人,但心理上一定希望传给家族成员,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在蔡鸿青看来,文化架构里以家族为核心,社会架构以信任为核心,两者结合起来,这就是家族企业的核心。

(详见1+2月合刊杂志......)

产业结构上,台湾是岛型经济,44%的家族至少拥有2个以上企业,而内地只有不到12%的家族拥有超过2个企业。“内地企业在短短的20年里,经济起飞非常快,但常常只做一件事情,行业风险非常集中,这对于家族来说并不是好事。”在蔡鸿青看来,在这种模式下,家族企业就像云霄飞车,行业环境好的时候利润冲顶,一旦所在的行业不行了,企业也就跟着垮了。

企业在调整中做好加减法

“企业不需要刻意转型,但是‘家族转型’很重要。家族分散性地去发现新机会,而不要干扰企业按照应该的轨道继续运行。”蔡鸿青提出,家族应让企业“新旧并行”,投资新的企业促成新增长的同时,对旧的企业做减法处理。

蔡鸿青谈道,台湾很多企业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我曾接触到一家企业,它拥有9家上市公司分布在8个行业,每个行业的环境格局及经济背景都不一样,企业应当适时地重新审视与规划,产业调整的同时也就转型了。”蔡鸿青建议,把旧的资源重新做调整,抽离出去投资新事物,就会长出新的成果,后代也就有了新的舞台。

蔡鸿青发现,内地有很多年轻的创二代,而在台湾,“创二代”很少,大多数二代企业家称自己为“1.5代”,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跟上一代一起打拼的。“在台湾,更多的二代是在原有企业内做创投,投相关性产业或延伸性产业,而内地的创二代,大都不想进入父辈的产业,进入或投资一个全新的产业,这样投资落空和创业失败的风险就会很高。”在蔡鸿青看来,二代企业家与其在外面投一个不甚了解的新项目,不如在内部创业,把原有企业当作一个孵化的平台,孵育投资新的机会,不只释放了企业财务的能量,也释放了人才的能量。“这种方式的成功率高,风险低,一方面可以守业,另一方面可以创新,是家族企业比较适合的模式。”

(相关图表及《2015华人家族企业关键报告》信息图  详见1+2月合刊杂志......)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