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为选修我“中华文化课”的学生设计了一道颇具争议性的讨论题:我们应该施舍街头的乞讨者吗?数百名大学生参与了讨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当然,还有人不置可否。有少数学生无条件赞成施舍,他们引用台湾人常说的话,“你布施了,给了一个骗子,他其实是坐宝马来骗钱的,又何妨?他造他的业,你积你的德。”更多的学生是冷静理性的反对者,他们的理由是:“行善说到底其实就是人心头的一次冲动,看到躺在街头的老人、残疾的孩子,我们总是在那一刹那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但仅仅出于这一瞬间的冲动是不能帮到他们的,因为很遗憾,我国现在大部分乞讨者都是职业乞讨者。我们的善行不会帮助这些老人孩子,反而可能让更多这样的人躺在路边。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撒下几个硬币,而应该在其他时候为这类群体真正做些什么。”
参与讨论的大学生们广泛搜集数据,罗列事实,从中国乞丐“行业”的新闻报道谈到施舍行为的心理分析,振振有辞地论证各自的立场。在总结的时候,我问一位学生,你的理论和数据都很有趣,你知道乞丐有“原生型乞丐”和“职业型乞丐”的区分,你也知道60%的大学生不会向街头乞讨者施舍钱财,可我很想知道,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位街头的乞讨者,你终究会怎么做?他犹豫良久,无言以对。
许多年前,当时我还是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在校园里遇见两名衣衫褴褛的中年男人。他们出其不意地拦住我,乞求我给他俩100元钱。他们解释自己是从外省来的农民工,因为没有找到在学校某工地打工的老乡,工作没了,钱也花光了,希望借钱买火车票回家。我掏出20块钱,让他们先去吃饭。至于买火车票的事情,我可以带他们去派出所想想办法。两人向我连连道谢,但是坚决表示不愿去派出所惹麻烦。更有意思的是,当我准备离开的时候,两人要我给他们留下通信地址和姓名,将来回家后一定把钱寄还给我。我回答说,钱不多,一点心意,如果你们真是落难了,我是做好事,心甘情愿;如果你们是骗子,这20块钱,我也不指望你们寄回来。
多年后,在电影《老炮儿》里,也看到了类似的桥段。而冯小刚饰演的六爷后来收到了路边的年轻女乞讨者寄还的200元钱。这位颇有点愤世嫉俗的六爷以200元钱为赌注,与这个越来越冷漠生疏的社会玩了一场小小的赌博,选择了信任那个偶遇的女乞讨者。最后,他赌赢了。然而直至今天,我依然不知道,那两名中年男人究竟是不是骗子。我没有老炮儿六爷的豪气,不敢放手一搏。我曾半信半疑地望着眼前的两个中年男人,稍作思索,递给了他们20元钱。如果他们说的是真话,或许我应该给他们100块钱,如果他们说的是假话,或许我应该转身离去,甚至应该向警察报案。可是,我永远无法证实这样的“如果”。
是否应该施舍街头的乞讨者?这个问题的困难之处其实并不在于如何辨别“原生型”的乞讨者或“职业型”的乞讨者。这正好是我那些知识丰富的学生们不经意间犯下的小失误。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必须直面仁与智之间的永恒张力。
在古代中国儒家眼里,一个完美的君子必须具备三项品质:仁、知(智)和勇。用孔子的话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中,仁与知(智)的关系最具有神秘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者和智者就如山与水,一静一动,一常一变,相辅相成。缺少明智的仁者是愚仁,缺少仁爱的智者是私智;君子必须在仁与智之间寻求平衡,这一理想却在现实生活中引发了无数的困惑和焦虑。
传说大名鼎鼎的舜帝曾经三番五次被他的父母和弟弟设计陷害,幸而每次都机智逃脱。当他的弟弟发现他还活着时,不好意思地对他说,哎呀,我好想念你;他也回答说:我想念着这些臣民,你替我管理管理吧。有人为此请教孟子说,像舜帝这么伟大的人物难道不知道他的弟弟想杀害自己吗?如果他知道,难道他对待自己的弟弟也是虚情假意?孟子听到这个尖锐的问题,想起了另一个有趣的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大臣子产收到别人馈赠的几尾活鱼,他嘱咐管理鱼塘的校人用心善养。校人回去后,一时嘴馋,将鱼煮着吃了。事后,校人向子产报告说:“遵照您的吩咐,我已经将鱼放养到池塘里了。刚入水时,鱼局促不安,犹豫不决,一会儿后,它们优哉游哉,倏然远去。”子产闻言,十分高兴,连声感叹说:“鱼找到了好地方呀!鱼找到了好地方呀!”校人退下后,暗自发笑,说:“谁说子产聪明过人?鱼早已入我腹中,他还说找到了好地方。”
孟子总结这个故事说,你可以用合乎人情的方法来欺骗君子,但不可能用违背常理的谎言来愚弄他。舜帝的弟弟既然装出敬爱兄长的神情来,舜帝因此真诚地相信他而高兴起来,正如子产听到鱼塘管理员合情合理的谎言后也难免信以为真。
孟子不愧是孔子的私淑弟子,他的回答忠实地秉承了200年前孔子的观点。孔子也曾经面对相似的问题。有弟子曾问孔子:君子听说有人落入井下,他会不假思索地跳下井底救人吗?孔子回答说:他为什么要跳下去呢?他会不假思索地奔到井边察看情况,但他不会不假思索地跳下井底。他无法判断你是否说谎,而人命关天,所以他必须前往察看。但是他不会鲁莽跳下,因为他知道,只有守在井口才可能救上井底的落难者。再聪明的君子也可能被骗,只因他心怀仁爱,以己度人;可即使君子受到欺骗,他也不会不顾常识,犯下愚蠢的错误。
孔子和孟子都在提醒我们,没有人可以无所不知。每一个人总是有所知,有所不知。然而,即使君子有所不知,也依然是智慧的君子。正如孔子所说的,智慧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知道自己有所知,也有所不知。日食发生的时候,有人问著名的学者谷梁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吞食了太阳?谷梁子回答说:知道什么东西吞食太阳是知识,知道无法知道什么东西吞食太阳是智慧。
身为一名普通人,我们不可能拥有关于街头偶遇的每一个乞讨者的完全知识。当我们选择施舍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去承担上当受骗的风险。明知乞讨者是拙劣的骗子,我们依然自得其乐地慷慨施舍,这是一种愚仁;明知自己无法分辨真假,我们依然因噎废食地拒绝施舍,这是一种私智。在我们高度流动的现代社会里,愚仁之人终究是少数,反倒是私智之人比比皆是。
有一则古代的寓言讲,父亲嘱咐即将出嫁的女儿:婚姻有风险,夫妻只是同林鸟,你要未雨绸缪,多存积蓄,一旦将来离婚,积蓄丰厚,再嫁也非难事。女儿言听计从,在夫家时常偷藏钱物。后来,女儿劣迹败露,被公公逐出家门。她的父亲没有自我反省,反而自以为料事如神。这个自诩聪明的父亲只知道女儿可能被遗弃而教女儿偷藏钱物,却不懂得告诉女儿如果她偷藏钱物将会导致被遗弃。当知而不知、当不知而知,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私智之人正是如此,时时刻刻提防着被人蒙骗,最后却是蒙骗了自己。
《大般若经》言:“一切修行当中,应先行布施。”布施是佛教徒最基本的修行。佛经中还记载了众多正确或错误的布施行为,比如布施盗贼和败家子的,不是“清净施”。如果说佛教徒的布施追求悲智不二的解脱法门,那么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施舍或拒绝施舍则是追求仁智相济的人生智慧。这便是中国古代先哲启示我们的施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