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再创一个职业盛年

编辑:日期:2015-03-30

人称KK的谢家驹,香港仁人学社创始人,曾任职南顺集团及瑞安集团高层,离职时是瑞安投资总经理。1992年创办谢家驹管理顾问公司,并出版多部专著。这样的一位商界专才,却在2000年便提早退休游历四大洲。刚退休的时候,KK每年都要去一两趟新西兰。偶然间,KK认识了新西兰当地知名的社会创业家Vivien Hutchison,两人一见如故。“我当时的感觉简直是晴天霹雳,原来世上还有‘社会创业家’这回事!”他抚心自问,自己有4个学位,在大企业工作了多年,为什么会不知道“社会企业家”的存在?在感叹自己“坐井观天”的同时,KK毅然跳出香港,开始在游历四大洲的同时关注、了解世界各地社会创业的现况,痴迷于以营商智慧兼善天下的社创理念。

没想到从此竟一发不可收拾,KK就此开启了自己的职业新篇章!

社会企业也要创业精神

“任何时候,创业皆不易;社会企业需兼顾社会使命,挑战当然更大。但社会企业要成功,创业精神不可或缺,而这正是NGO 所缺乏的。”此后7年,KK陆续发起多项民间社会企业活动,也著书讲述香港社会企业创业者的故事。自2008 年起,KK还牵头连续举办6届“民间社会企业高峰会”,一直担任筹备委员会副主席。同年,他更与一众热心的社会人士,创办了“社会创业论坛”,并担任创会主席。

为证明私人集资也可以兴办社会企业,毋须倚赖政府, KK还与退休人士张瑞霖于2009年通过股权众筹的方式创办了香港的“黑暗中对话”。

事情源于德国“黑暗中对话”创办人Andreas Heniecke来港做分享,这场分享令KK和张瑞霖眼界大开。KK便鼓励张瑞霖去位于德国汉堡的“黑暗中对话”总部加深了解。当时,“黑暗中对话”已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特许经营社会企业”(Social Franchise)。一番了解之后,他俩即连手拿下“黑暗中对话”香港特许经营权,并在一年的精益创业(Lean Startup)之后,正式启动了香港的“黑暗中对话”。启动后的第七个月,他们便做到收支平衡,第二年便开始盈利。

 

多方面寻求突破

如今,“黑暗中对话”已成为香港最广为人知的社会企业。该项目标志着香港社会企业发展的突破,亦展现社会企业创造收入及利润的能力。该项目也在示范一种崭新的集资方式,股权众筹:

一、20 名股东共集资560万元,均为股份投资,不是捐款或贷款。

二、公司规定的利润分配有3部份,每年,要把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利润都重新投入企业内用于发展;

三、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利润捐给新成立的“黑暗中对话”基金会,用作支持视障及听障人士完成梦想,及资助低收入人士享用“黑暗中对话”的收费活动;

四、每年,不多于三分之一的利润用作股息分给股东。“黑暗中对话”于第3年开始派股息,是香港社会企业之创举。

KK认为,NGO 办社会企业有明显优势:了解弱势社群的需要。然而,创办社会企业与社会服务之间,有根本性的分别。

一、社会企业要有清晰的社会使命;

二、需创造收入及利润,做到自负盈亏、自我延续;

三、不能长期倚靠资助或补贴,否则其性质便大打折扣;

四、政府的资助计划推行数年,便出现这种现象:大多数社会企业无法自负盈亏,令市民错觉,社会企业定会亏本,非要靠政府资助不可。

基于这些认识,2012年春天,KK决意成立社会企业教育机构“仁人学社”(Education for Good),培育新一代社会创业者。仁人学社创办不足2年就已做到收支平衡。其旗舰项目是全港首创的“社会创业者培训计划”(Social Entrepreneur Incubator Program),通过启发、培训、辅导、支持及投资,孕育未来的香港社会创业家,已经取得不错的社会效益。仁人学社的“具创业精神的管理人员证书培训”计划已经有110名学员、“社会创业者培育计划”已经有26名学员、孟加拉国团共有4个团。仁人学社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商界及专业界人士,八成学生在3045岁⋯⋯

“我觉得自己一生所学,都在为这几年的工作做准备。”KK强烈地感觉到,未来5年将是自己的Prime Years(职业盛年)!

 

 

I=Impact100    K=谢家驹

I:走在社会企业路上,最大的瓶颈在哪?

K:退休后再创业的挑战很大。除非像创立“黑暗中对话”的张瑞霖般,提早退休又有充沛精力。我比他大10年,退休已久,便有些难。

I:即使你去新西兰整整1个月,依然有很多人接你班,为机构尽心做事,这是如何做到的?

K:若找不到负责人,再好的社会企业灵感都不应该开始。以孟加拉国交流团为例,我一次都未去过。告诉你,我的偶像是英国已故社会运动家Michael Young,他一生发起逾60个社会项目,包括有知名的Open UniversitySchool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Language Line等。他连坐火车都写下不少社创新点子,只要找到人做,便可让点子成真。

I:“仁人学社”毕业生多入行做社会企业,仅数人创办社会企业,学生是否缺乏创业家精神?

K:第一个原因:课程不能引发他们的创业家精神,我们会一路改善;第二个原因:即使先打工后创业也不坏。以Maggie为例,她现在是仁人学社的COO,扩展其能力及网络,终有一天她会开展自己的社会企业计划。

I:是甚么原因,令你遇挫愈勇?

K:我期望社会企业可以在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香港如今仍比内地优胜的是“社会创新”,故可整理经验、影响内地。当然,其难度比创办香港社会企业更高,但亦是我最大的动力。我计划在香港举办活动面向来港的内地人;合作者是内地知名的社会企业人安猪(原名余志海,爱聚公益创新机构创始人、多背一公斤项目的发起人),我认识他已5年,有他才有这个计划。

I:未来十年,对仁人学社的期望?

K:我们希望栽培愈来愈多的社会创业家。即使不是人人有能力担任,但每位都可以支持社会创新运动,包括消费、做义工、参加课程、工作坊、看社会企业书,甚或去孟加拉国社会企业团。

 

·1974年毕业于中大社会及经济学;获英国曼彻斯特社会学博士衔;

   港大进修工业工程学。

·任香港南顺集团人事部经理及工业工程部主管。1981年赴英国修读

   MBA课程。

·加入瑞安集团,任高层管理职位长达十年,离职时为瑞安投资总经理。

·1992年创办谢家驹管理顾问公司,为第一代土生土长的管理顾问,

    2000年退休。

·2007年:成为国际推动社会创新之领导机构Ashoka(爱创家)

   支持网络成员。

·2008年:为香港社会创业论坛创会主席;并与张瑞霖创办香港“黑

   暗中对话”。

·201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委任成为“社会企业资询委员会” 成员。

·2010年:首创“谁想做社会创业者?”课程,由社会创业论坛及

    港大公开进修学院合办。

·2012年:创办“仁人学社”。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