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虑之将”宜春养

编辑:崔志光日期:2016-06-17

生命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人生于天地之间,禀天地之气而活”。

天地运行、寒来暑往对人的生命状态有极大影响。顺天地之道则寿,逆天地之道则夭,人对于自己生命的管理是在合天地之道的前提下进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天地之序,生命管理也要循此规律而进行。

春天的特征是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各种动植物受此生感育而蠢蠢欲动,树木发芽,冬眠动物苏醒,古人观此景象,取“春者,蠢也”之意,故名春天。这时人也同动植物一样,体内气机发动,一些老病宿疾也开始发作,特别是一些精神类的疾病更易发作,所以有“菜花黄,癫子忙”之语。如果此时抓住天地生发之时开始生命管理,就能借天地之力以养人身。“一年之计在于春”,因为是一年生命循环的开始,故对于生命管理尤其重要。

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春天木气旺,人体肝脏属木,所以春天是养肝的好时节。而据不完全统计,在公务员和企业高管中,男性第一高发的疾病就是肝病!传统医学讲“男怕伤肝,女怕伤肾”,肝脏受损,会给我们带一系列问题。

在身体中肝脏是“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就是说肝脏像一个大将军,担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当外力侵犯身体,比如受到危险攻击时,肝气就会发动,身体会产生一系列应急反应。当有毒的物质进入体内时,肝脏也要担负起解毒、排毒的责任,所以,养护肝脏在这个时代尤其重要我们的环境“太毒”了空气、水、食物、土壤都让我们“或可数日不食,不可一日无毒”,正所谓“你可以拒绝吃中药,你可以拒绝吃西药,但你不能拒绝吃农药!”。所以,你要百毒不侵,须在养肝上下功夫。又由于肝是将军之官,将军打仗不能只有勇,更要有谋,所以肝脏另一个职能是“谋虑出焉”,即一个人的谋虑出于肝,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肝脏功能不正常,会影响他的思考力。比如一个人如果长期酗酒损害了肝脏,他做事往往就易欠考虑,爱冲动,自制力弱。或者一个人脾气暴躁,不懂忍让,动辄发怒怒气伤肝,也会影响到谋虑,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可见,为了解毒、减毒,我们必须养护好肝脏,更进一步地说,为了深谋远虑,也必须养护好肝脏。

纾解与散瘀

养肝先要不伤肝。伤肝的两大行为一是喝酒,二是发怒。第一条少喝酒,商界人士并不易做到。那就要尽量减少酒精对肝脏的危害。有一个简便有效的小办法,中药店有葛花卖,喝酒前抓一小把葛花放在保温杯里,用滚开的水冲泡,然后就可以边喝酒边喝杯里的葛花水,这样有较好的解酒效果。另外,我们喝多了酒本能想喝点儿醋等酸味饮料,这时如果我们喝酱油为什么就不舒服呢?因为“酸入肝”,当大量酒精进入体内,肝脏负担很重时,酸味可以提升肝脏解酒的功能,喝点醋就感觉很舒服,这就是人体的自我调节。所以,古人“青梅煮酒论英雄”,是因为青色可以入肝,梅之酸味可以入肝,都可以有利于肝脏解酒。第二少恼怒。怒则肝火上冲,“肝开窍于目,”所以大怒时首先表现在眼睛发红。“肝主筋”,人大怒头颈部青筋暴动,同时伴随着血压升高等反应。这就告诉我们肝火是向上燃,如果不让它向上而引其向下行就能减少怒火。如何止怒呢?在两脚的大脚趾与二脚趾交叉点靠上约一个大拇指横宽的位置有个穴位叫太冲穴,是肝经的腧穴,揉按该穴可以疏泄肝气,所以俗称“消气穴”。当一个人想发怒时,揉按该穴有酸痛的感觉,用大拇指轻揉该穴一会儿,慢慢酸痛的感觉会渐渐减轻,当感觉不到酸痛时,这时也不想发怒了,说明往上的肝火已经得到解。

肝属木,树木生长务须条达,如果扭曲抑制则不利其生长。所以,养肝的要决在于纾发肝气,不使瘀滞。如何散瘀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春天要“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就是要把头发披散开(因古人是髻发),放松身体,在开阔的庭院里慢慢散步,使心志和乐而焕发生机。进一步可以练练导引功夫,导引顾名思义就是“导气令和,引体使柔”,通过一些合于经络运行的动作来引导气血,通过牵引身体使肢体柔软。像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都属于导引功夫,常常练习可以疏导经络。如果肝脏功能已经出现问题,想专门保健肝脏,可做“肝脏导引法”:两手交叉按在双肩上,右手按左肩,左手按右肩,缓慢地徐徐向左、右转身各三次,不要使拙力。然后正坐好,两手手指相叉,手心向内,翻转向外推出,再手心向内收回胸前,如此反复做十五次。动作不要太快,以不使气喘为标准。这种做法可以祛除肝脏毒气和体内风邪。

合于春生之道

因为春天主生,所以日常行为也要合于其道,“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就是要少杀害动植物,要放生不要杀生,要多给予而少掠夺,多恩赏而少惩罚,这是养生机。睡眠要“夜卧早起”,以助生发阳气,就是睡觉要比冬天晚一些,但也要晚十一点以前入睡。起床要早一些,天亮即起,起床太迟会抑制阳气,让人精神不振。饮食上要适当补充一些甜味食物,进食一些植物的花和芽。特别是可以采集一些白蒿来吃,白蒿别名绵茵陈、白蒿、绒蒿、松毛艾,是补肝的良药,对黄疸性肝炎更是效果好。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 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 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所以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青蒿当柴烧”的俗语。三月叫茵陈,这时服食才有效,过了这个季节食之无用。在农村的田间地头白蒿随处可见,每年春天(阴历三月)采集一些,或煎着吃,或炸着吃。最好是掺些面粉蒸“苦累”吃,蒸好后配以蒜泥香油佐餐,是上佳的时令美食。食之有病治病,无病保健。另外,春天要吃春饼,因为春饼所搭配的韭菜、姜丝、豆芽也有助生发阳气,既美味又养生,这就是中国的食疗文化。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