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国制造如何趋利避害?

编辑:董小英日期:2016-08-08

面对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新战略、新概念的兴起,中国制造型企业存在着不同的反应:有些审慎对待,有些积极接纳。

华为领导人任正非对互联网+有着自己的独到看法,要求华为坚持实业发展道路,强化工匠精神,深化技术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华为与SAP推进联合创新,发展物联网,通过赛博-虚拟与赛博-物理系统,将自身硬件实力与SAP的软件相结合,支持智能制造、智能工程和自动化制造,最大化地实现制造效率和成本收益。

海尔则提出企业全面转型战略,“目标不是成为跨国公司,而是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在向互联网转型的创客策略中,通过去中间层,减少了1万多管理者。

在我们组织的四次德国之行研讨会上,光华管理学院冒大卫书记总结:德国工业4.0首先是解决自身的效率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竞争优势,通过出口形成二次优势。德国的工业4.0体现了系统化思维,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源自专业化体系的不断细分,并在细分过程中通过不断解决小问题形成持续改善和优化的整体实力。因此,参照德国和美国的经验,我们需要对互联网+的影响和制造业的转型方向做出深入研讨,为此,笔者提出四点冷思考:

实体经济是经济基石,中国制造业应该坚信卓越产品的恒久价值

从全球视野看,制造业的战略价值不能低估,实体经济对国家经济竞争力、就业和产业生态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制造业的发展关键是促进管理优化和产品创新,消费者对产品卓越品质的追求这一价值观在互联网大潮中并没有改变。中国在大力推进发展互联网产业的同时,需要同样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德国即是将信息化与本国的优势产业深度融合,通过长期努力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领导者。

我们需要特别借鉴德国的经验,接受美国在制造业大量外包转移时所带来的实体经济空心化的教训。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在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采取了将制造业迁往发展中国家的策略,特别是在克林顿执政的八年中,通过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战略(NII),重点在政府、企业、教育、医疗和军事领域推进信息技术,通过对这些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和鼓励,带动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被扩大成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后,这些信息技术企业成为引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跨国公司。这些企业的策略是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高附加值环节留在美国。这一战略从现在看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美国形成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战略新兴产业生态,重点集中在信息硬件(英特尔、思科)、软件(微软)、软硬结合(苹果)、大数据(谷歌)、社交(脸书)和消费类互联网(亚马逊)等信息化企业,这些公司在国内外市场获得巨额回报,但在海外的收入对美国税收贡献有限。奥巴马执政期间,虽然一直将就业指数作为衡量其经济振兴业绩的重要标杆,多次劝说IT巨头将制造业迁回美国,但这项工作的转换成本不可小觑。

跨国公司的设备制造外包策略直接影响了美国就业率。哈佛大学商学院战略系教授迈克尔·波特教授近年来在对美国经济发展路径的反思中,多次谈到发展本地经济和交易经济(traded economy)的重要性,并指责政府在这方面无所作为。交易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通过制造业发展,实现国内制造和国际销售,一方面提供本国民众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用产品在国际市场销售的高溢价促进本国人收入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总裁伊梅尔特今年在光华讲座中谈道:GE战略转型重点是发展数字化,通过建设智能工厂、增加软件人员的数量,使工厂具有智能化的数据分析能力,如针对500亿美元的全球采购的智能分析、智能供应链、利用3D模型做到实时监测、打造无纸化办公和无纸化运营等,做到全流程的精益管理,力争成为工业互联网时代的领军型企业,为了确保领军地位,GE的策略是把公司的业务范围放窄,使每个业务做得更深,伊梅尔特特别谈到GE的金融服务业务以前对公司帮助很大,但是对工业企业有破坏力,因此,只能作为公司的辅助部门存在。

从伊梅尔特的讲话可以看到GE对制造业的回归与德国企业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应该把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业作为互补的战略伙伴,而不是相互替代的竞争对手。从全球工业发展的历史视角看,我国制造业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需要以坚定不移的目标、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继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扎扎实实以工匠精神打好基本功,深化技术能力,改善管理体系,加强研发投入、塑造卓越品质和品牌,把中国制造打造成像德国制造一样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另一方面通过重点突破、弯道超车的机会,实现国际级水准的智能制造。

消费类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建设性作用

目前在互联网类型中,有产业互联网、专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和消费类互联网。在这几类互联网中,消费类互联网平台的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网络平台上聚集了大量消费者,在市场上极具影响力和吸引力。它借助网络外溢效应抓住了很多制造型企业的销售命门,影响中小制造企业生死存亡和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消费类互联网平台企业应该尊重和遵循制造业卓越品质和卓越品牌的基本规律,而不应以价格低廉、比价销售来吸引消费者,继而造成实体经济企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谷贱伤农,价廉伤企,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投入研发和技术创新、注重环保、重视品牌建设的企业家精神应该在互联网时代受到消费者的追捧,而不是被市场冷落甚至遗忘。消费者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对产品品质的核心价值的认同上应与实体经济保持一致,这也是其重要的社会责任之一。否则的话,制造型企业无法获得应有的利润,无法继续投入研发和品质改善,其后果便是,中国制造业无法从低端品牌向高端品牌转身。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消费类互联网平台企业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支持优质制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帮助后者扩大渠道,拓展市场,就将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设性力量。 

激进式创新的同时更需要重视渐进式创新

渐进式创新是指在现有思路、框架和体系内完成的创新和改良,沿袭企业既有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是对原有资源、体系和能力持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渐进式创新的重点是产品竞争,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设计新产品、开发新性能、降低成本和优化供应链、增加现有供应链的价值,打造卓越企业不仅仅靠资本和机会,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专注。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需要安全、稳定、一致的社会环境。政策、制度设计和环境建设要让企业可以专注发展、有序传承,并通过体系化的渐进式创新,深化自身的管理能力与技术体系,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历练和成长。

德国信息化的历程覆盖了管理信息化、生产自动化、运营数字化和连接智能化的各个环节,是在专注于渐进式创新模式下逐步实现的,虽然这个过程充满着组织转型的痛苦和艰难,但德国的专注精神所带来的“做深”比在短时间内“做大”更具有竞争力。大量经验教训证明,仅仅依靠资本的力量速成,用揠苗助长的方式做大规模,很难培育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企业。环境的频繁波动与投机性行为,会扰乱人的心绪,让人心猿意马,难以专注于当下工作的持续改善与深化。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战略远见和战略耐心,也需要大批企业家和员工务实、理性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借助中国市场的独特优势寻求弯道超车机会

中国市场广阔,消费群体众多,且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升级。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企业可以利用消费类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领先优势,通过整合消费者和厂家资源的网络平台形成逆向整合产业资源的“龙头模式”,加速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发展成熟,从而提升实体经济的运营效率及与市场动态接轨的能力,用逆向倒逼方式整合产业链,从市场和客户端切入,提带信息化深度融入工业化的动力,使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仅在智能制造环节发力,而且能在人、设备、服务、流程等各环节形成强连接,构建价值网络的智能化。

在我们2015年参与和完成的研究中,已经看到很多案例:用消费者洞察和市场预判等大数据分析能力为制造业更新换代提速(京东案例);用工业设计提升产品品质(洛可可案例);用消费者需要改善产品设计(小米);用消费者资源和市场的拉动力带动智能制造的实现。笔者研究团队在对近百家制造型企业的研究中发现,其互联网的转型更多是在销售上将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并行,并在客户服务、客户数据获取与分析方面发展了新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应该寻求与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高度关联的基础设施技术、软件应用技术的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在新一轮的制造业国际竞争上占据主动地位。

此次德国之行给参与其中的企业家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处摘录部分心得体会,想必对其他面临同样转型困扰的企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借鉴作用。

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依靠技术驱动创新还是资本驱动创新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德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利用工业4.0打造智能围墙,在互联网的热潮中,制造业没有空心化,而是通过持续性变革实现了制造业的深度价值。

北京佳讯飞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菁:中国制造业以成本取胜,在红海中艰难挣扎,而德国企业追求效率和品质,通过群蚁雄兵,大量隐性冠军整体协同作战,构造了整体实力。中国制造企业需要静下心来,通过压强原则重点突破。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卫东:此行收获很大,企业要立志做隐性冠军,以前重点考虑B2C市场,通过此次对德国工业4.0的考察,更加坚定了做出好产品的决心。

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平:德国工业4.0要向全世界出口技术和标准,中国信息和制造企业都要寻找弯道超车的机会。

广联达董事长刁志:德国工业4.0走的是技工贸的道路,从内向外,逐渐深化,在中国的企业中,华为的发展路径与德国企业非常相像,沉寂、扎实。工业信息化将是一场持久战,中国企业可以选择的道路包括产品的数字化;通过网络平台实现逆向倒逼策略,利用客户资源整合传统制造企业,我坚信,未来中国会出现一批产业BAT,通过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产业生态圈。

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德国企业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有清晰的长期战略目标,稳定、专注、宁静,这需要有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公平的竞争机制。

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总裁孙育宁:体经济决定了中国的经济安全,中国需要在高端制造业寻求突破,隐性冠军的出现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实体经济+互联网是出路,自杀式的发展不是创新。

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全:工业4.0实际是产业融合,从德国回来后我公司已经成立专项部门研究推进智能化与互联网。

北京大河融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硕:德国工业4.0旨在建立产业生态,企业、产品、客户之间形成强关联,中国需要在信息技术与市场的结合上形成快速迭代机制,推动二次技术进步。

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德国工业4.0并没有提到减员,这种端到端的生产线展现了德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

北京格林伟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小峰:德国工业4.0展现了高端制造的整体优势,是工业精神与务实态度的整体体现,反应在价值链上的核心是低成本、灵活性、参与感和可定制。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