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贺被废看如何面对老臣

编辑:姜鹏日期:2016-09-12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很著名的皇帝,其名声不来自于治理国家的功绩,而是因为在位仅27天就被大臣废掉了。这个人名字叫刘贺,西汉历史上的一位皇帝。因为是被废掉的,所以没有庙号、帝号,他在做皇帝之前的封号是昌邑王,历史上也就称他为“昌邑王”。去年有一个很热门的考古新闻,在江西南昌附近挖掘出一个规格很高的汉代墓葬,其主人被称为“海昏侯”。其实海昏侯是刘贺,这是他被废以后,汉宣帝封他的爵位。

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为什么会被废掉?主持废掉这个皇帝的大臣叫霍光,是名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兄弟俩都是汉代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汉武帝在位期间长年对外争战,战争是昂贵的,到他晚年,国家和人民已经不堪重负,社会稳定、国民经济都已走到奔溃边缘。所以晚年的汉武帝下了罪己诏,调整国策,并在临终前委托向以办事谨慎、持重著称的霍光为首席辅政大臣,辅佐继承皇位的幼帝,也就是汉昭帝。汉昭帝在位十三年,主持政务的实际上是霍光。霍光通过调整边疆政策、鼓励生产,让整个社会恢复了元气,奠定了西汉中兴的基础。所以这个人物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汉昭帝也对他非常信任,君臣之间配合得很好。

不幸的是,汉昭帝二十一岁就去世了,没留下子嗣。当时的昌邑王刘贺,作为汉武帝之孙、汉昭帝之侄,被挑中来继承皇位。选立刘贺这件事,当然也是在霍光主持下完成的。

但短短27天之后,刘贺就被亲手推他上位的霍光废掉了。读史书,我们可以知道,当时被加在昌邑王头上的罪名是“荒淫无道”。这让现代读者感到似曾相识。但凡有高级官员落马,必有生活腐化的新闻随之出现。然而,历史真的这么简单吗?

无处不在的“荒淫”

翻阅史书,我们的确可以发现很多关于昌邑王荒淫无道的记载。比如,刘贺刚出场的时候,《资治通鉴》就说这个人“在国素狂纵,动作无节”。在昌邑国做诸侯王时,就一向狂妄、放纵,行为举止没有节制。接下来《资治通鉴》举了个具体例子来说明昌邑王的荒诞、放纵首先是说这个人贪玩,喜欢游猎。曾有一次到下属的一个县里游玩,大概是因为乘骑的马比较好,撒开缰绳让马狂奔,不半天时间跑了两百里路。古代的马,一般情况下每天跑两百至三百里已经不错了刘贺骑的马肯定比一般马强,但小半天就跑两百里,也够这马受的。更重要的是安全问题,这么急驰的马,人要一不心从马上摔下来,后果大概不比今天的严重车祸轻。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年轻的刘贺不仅贪玩,而且喜欢追求刺激这类情况不止一次两次,而是时有发生,刘贺非常享受这种生活。

当昌邑王继承皇位之后,《资治通鉴》又用一个标签式句子给他的表现定性:“淫戏无度”。至于怎么个“淫戏无度”法,后来霍光操纵弹劾他的奏章里,有非常具体的表述。比如他们指责刘贺在服丧期间居然和汉昭帝遗留下来的一个宫人发生淫乱关系。服丧期间乱搞男女关系本来已经很不对了,何况乱搞对象是侍奉过先帝的后宫女性。

这只是最极端的一个例子。弹劾昌邑王的奏章里,例举的“荒淫”行为还有很多。

昌邑王其人再解读

弹劾昌邑王的奏章,最后的结论是,这是一个连基本孝道都无法恪守、基本行为规范都缺乏的人,怎么适合做皇帝呢?奏章引用了《孝经》里孔子的一句话:“五辟之属,莫大不孝。”

在被废黜的过程中,昌邑王的反应如何?当所有程序完成、自己皇帝身份被剥夺之后,讲了一句话:“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一个天子如果手下有七位敢于谏诤的大臣,那么即便很无道,也不至于失去天下。这是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也是刘贺在整个过程中唯一为自己辩护的话。

刘贺的意思是即便我把所有的错都认下来,那看样子我平时做的事情你们一直都很清楚啊,那么当时你们为什么不来规谏我、帮助我改正?看着我犯错都不说,非要囤积到一块儿,最后个大罪名把我给废了,这对吗?尤其是霍光,身为辅政大臣尽到平时督导、教育的责任了吗?

当然,这无法挽回刘贺被废的命运,现实的残酷性就是经常让实权驾驭道理。但我们却有了重新审视昌邑王其人其事的依据和理由。

我们把历史贴在昌邑王身上的标签权放一旁,重新审视一下这个人。就从昌邑王的放纵、贪玩说起。史书选录过两位昌邑下属官员对他的劝谏词,其中一位叫王吉王吉批评刘贺太喜欢马奔驰了,在王吉看来,刘贺骑马的频繁度,已经到了“口倦虖叱咤,手苦于箠辔”的地步了。整天骑马狂奔,光吆喝这马,嘴皮子都磨出茧了。这不是王爷的正经事。那王爷的正经事是什么呢?王吉说:“明师居前,劝诵在后,上论唐虞之际,下及殷周之盛,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欣欣焉发愤忘食,日新厥德。”总而言之一句话,得好好学习!以仁者、圣人为榜样,学习治国的道理,这才是正经事。除了王吉之外,还有一位叫龚遂,也经常给刘贺提意见。龚遂的个性比王吉更直接,多次当面数落刘贺,批评他贪玩不爱学习。龚遂对刘贺说,你看看你身边都是些什么人呐,都是些狗头军师,光会哄你玩,作为王爷你不能老跟这些人在一起,你得跟爱学习、学习好的人在一起!

那么刘贺是如何对待这些意见的?刘贺的态度非常有意思,从中我们也能捉摸出一些刘贺的性格特征。听到王吉的意见之后,刘贺还专门下了道命令,做了番自我检讨:“寡人造行不能无惰,中尉甚忠,数辅吾过。”刘贺说,检点自己的行为,的确有懒于学习的毛病,中尉(王吉的官职)是个非常忠心的人,多次直言规谏,纠正我的错误。认完错之后,刘贺还命人给王吉送去五百斤牛肉、五石酒、五束干肉,作为直言规谏、忠心辅导的奖赏。大家看他这态度,是要改过自新了吧?不,认错归认错,行为上来了个“外甥打灯笼”,“其后复放纵自若”。

我们的问题来了,假定这些记载都是真实可信的,小王爷难免娇生惯养,性格桀骜,但这就能说他是个坏人吗?其实有孩子的各位读者,想想你们自己的孩子,也就能理解刘贺是个怎样的人了。在家长眼里,再怎么贪玩、不听教训的孩子,也不能算是坏人,多数孩子骨子里是善良的。从遗传的角度看,刘贺其实挺像他爷爷汉武帝小时候,汉武帝年轻时候也是游猎无度,缺少约束。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刘贺的性格,比较客观。

昌邑王被废事件再解读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可以去寻找一下,昌邑王被废事件是否也有其他线索?刘贺即位后不久,太仆丞(掌管马政的副官)张敞,作为长安旧官僚集团的一分子,给刘贺上了一道奏章,批评他说:“孝昭皇帝早崩无嗣,大臣忧惧,选贤圣承宗庙,东迎之日,唯恐属车之行迟。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辇先迁,此过之大者也。”张敞这段话的核心是两个问题。首先,敲打提醒刘贺,他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是长安政坛中的这些元老大臣们拥立他,才可能使他登上皇位。其次,张敞指出,刘贺即位之后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褒奖那些拥立他的国辅大臣,而是迁升他在昌邑国时候的小跟班们。“此过之大者也”,这是刘贺最大的过错。

敞的话非常值得分析。大家看,这里有一句话提到刘贺淫戏无度了吗?一个字也没有,而是单刀直入,批评刘贺的人事政策,点明以刘贺为首的昌邑集团,和长安旧官僚之间存在深刻矛盾。这样的批评论调,其实在昌邑王下属中也能找到呼应。从这个角度提醒刘贺的,还是王吉和龚遂两个人。

当初,还在赶往长安的路上,王吉就向刘贺提过一番建议:“大将军仁爱、勇智、忠信之德,天下莫不闻。事孝武皇帝二十余年,未尝有过。先帝弃群臣,属以天下,寄幼孤焉。大将军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宴然,虽周公、伊尹无以加也。今帝崩无嗣,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岂有量哉!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壹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这么长的一段话里,王吉只讲了一个主题:大将军,也就是霍光。王吉用了很多非常好的词汇来形容霍光,但更为关键的是点出霍光在当时长安政局中的权威地位。告诉刘贺一个事实,自从汉武帝去世以后,中央政权几乎就掌握在霍光手里。刘贺作为朝廷的新主,到达长安后,应该如何面对霍光这个人?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从刚才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吉建议刘贺做到两点。第一,对霍光要感恩因为立刘贺为帝的决议,是在霍光的主持下作出的,霍光对刘贺有功、有恩。第二,霍光执掌中央政权十余年,根基很深,而且执政效果也不错,在百姓和官员当中都有口碑。刘贺新入驻长安,肯定两眼一抹黑,在这种情况下,王吉希望刘贺在各类大小事务上充分尊重霍光的意见,把政务交由霍光继续处理就可以了,不要另生事端。

可惜,刘贺没能听进王吉的这番劝告。刘贺即位后真正实质性的举动是到处安插自己的亲信,甚至把皇太后宫里的保安工作也抓到了自己手里。所以引出了张敞的那一番批评。后来正好碰上刘贺了个莫名其妙的梦,梦见好多苍蝇屎。龚遂趁此机会对刘贺说:“陛下左侧谗人甚多,如是青蝇恶矣。宜进先帝大臣子孙,亲近以为左右。”龚遂说这个梦就象征着陛下身边小人太多,苍蝇屎就代表小人。小人是谁?毫无疑问,龚遂指的就是那些受刘贺提拔的昌邑旧属。龚遂的立场和前文提到过的王吉一样,主张和以霍光为首的长安政坛中的元老大臣们共处共事,反对刘贺撇开他们行动。所以龚遂希望刘贺启用长安政坛中的老人,以及旧家子弟。把这些内容结合在一起,我们大致可以窥探出,昌邑王废立问题,本质恐怕不在生活作风问题,而在于权力分配。

对今人的一些启示

刘贺年轻,很多事情做得不在规矩上,应该是有的,否则不会被霍光他们抓住这么多把柄。但史书记载偏向于胜利一方,加重对刘贺放荡不羁形象的渲染,以证明霍光废他是合理的,这种倾向性恐怕也是有的。在群臣的弹劾奏章中,提到刘贺有一项罪名:“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二十七天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涉及官署机构的事,平均一下每天得干四十二件事。这一千多件事,霍光在奏章里把它们全都说成是刘贺荒诞的个人行为。真是这样吗?后世有很多学者表示怀疑。

霍光执掌中央政权十几年,功劳很大,势力也很大。刘贺作为新即位的天子,有自己的施政主张,有自己的人事考虑,因此和霍光发生冲突,应该是整个事件的核心问题。从今天的角度看昌邑王被废这个故事,能得到什么教训呢?首先,凡事自己要行得正,这是最基本的道理。霍光对刘贺的指控,难免有政敌泼污水的成分,但也绝不会完全凭空捏造。刘贺以荒淫无度的罪名被废虽然是政治斗争的表盖,但也是空穴生风,尚属事出有因。

更重要的道理隐含在如何看待这场政治斗争。曾经有人劝刘贺先下手为强,真若如此,就能改变他被废的命运吗?对霍光先下手为强,就能扭转局面反败为胜?恐怕也未必。关键还是王吉告诫刘贺时说的,长安城里水深水浅不知,凡事需谨慎小心,要处理好和霍光的关系,在保证不翻船的情况下再谈其它。很多读者会怀疑,刘贺是不是想进行大规模政治改革,因而触动了霍光为首的旧官僚集团的利益?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不知道刘贺这二十七天里干的一千多件事到底是什么,即便刘贺真是实践自己的政纲领,如何把握节奏,也应该慎重考虑,刘贺显然没有把节奏控制好才会翻船。

霍光不会一点问题都没有,老官僚也都有各自的利益,但整体来说霍光和这批官僚十几年来对国家是有大功的,也并非都是大奸大恶之辈。刘贺若觉得老按他们的路子走下去不对,有自己的想法,也应该在和这批人协调好关系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毕竟这些人掌握着长安政坛最重要的资源。更好的效果,当然是在他们的支持下进行改革。刘贺激烈的人事政策说明,他很有可能想绕开这些旧官僚,完全用自己的人重新组成权力中心来推进改革,这既不现实,也失去了天下为公的本意。最后和旧官僚集团关系闹僵,以至于翻船。昌邑王被废之后,霍光和旧官僚集团又立了一个年轻的皇帝,就是后来的汉宣帝。汉宣帝有自己的施政主张,而且最终成为西汉的中兴之君,他的成功有一大看点,就是处理和霍光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技巧,这很值得拿来和刘贺的做法对比。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