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人性中汲取家业智慧

编辑:姜鹏日期:2017-04-05

人们经常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是基于人的本性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千古以来很少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外在于人的因素。《资治通鉴》虽然是一部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其作者也是生活在将近一千年前的古人。但历史事迹只是表象,隐藏在背后的人性,则千古以来仍有很多共同点。

我的研究兴趣点在于将《资治通鉴》中的处世、管理智慧与当前社会的热点结合起来,予以阐发,希望对现代的人们有所帮助。在2016年的专栏中,我有选择地阐述、分析了一些《资治通鉴》中的经典案例,主要涉及管理层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人生的进退问题、齐家的问题等等。其实人类社会中所有最重要、最核心的事,都是人自身的事。故而解读经典历史著作背后透射的人性,帮助今天的人去理解自己的同类,思考如何处理、维护与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这是我希望将《资治通鉴》传播给更多现代读者的初衷。

借古治今

人们在谈论中西文化差别时,往往会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家族的重视。事实上,这可能只是一个误会。综观中外历史,重视家族传承的并不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只不过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更为发达,留下的家族资料更为丰富而已。

按照中国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理念,我们可以看到,《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将这些主题都全方位地涵盖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找不出第二部这么全面的智慧宝典。

就历史事件本身而言,《资治通鉴》讲述的故事以家、国为主。古人有“化家为国”的理念,国是家的扩大。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者,若能恰当地将古人治理国家的智慧转化成管理企业的智慧;或是家族企业的传承者,恰当地将古人处理家国关系的智慧,转化成处理家族与企业关系的智慧,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国文化元素的复兴

在2017年里,我将继续挖掘《资治通鉴》的智慧宝库,与大家分享心得。围绕的核心将设定为“传承”,包括家族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传承相关的教育问题、代际关系处理等。

当代中国人已经意识到,彻底否定传统的思维无法为中国人开创出新的文化路径,甚至无法让中国人进行准确的文化定位。文化是族群认同的基础,缺乏这一基础的族群生态是危险而可虑的。文化同样应该成为一个企业的认同基础,缺乏这一基础的企业可能是缺少凝聚力与持久力的。

就大环境而言,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中国文化元素的复兴,将是一个趋势。中国人将在这个过程中重塑自身的文化,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而这一宏大的目标是需要一落实在实处的,人们的衣食住行、教育娱乐,都将逐步渗透进更多的传统因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反现代性,走与现代化相反的道路,而是说,传统因素将更有机地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具有规范性和独特性。就现代企业管理与家族企业传承而言,顺应潮流,更深刻地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一定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

中国文化元素的复兴,将是一个趋势,文化成为一个企业的认同基础或是2017年的关键词。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