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酿冲突

编辑:日期:2015-04-02

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由于产权保护的不到位,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地位出现不对等,非公有经济无法得到与公有经济相同的地位和利益,从而大范围引发国进民退的隐忧⋯⋯

文 雪珥

为了寻找新的财政增长点,周王朝的最高领导核心周厉王宣布,对山林川泽实行“专利”——即国营垄断,利益归王室专享。这是一个改变了传统做法的改革举措,史书称“厉王始革典”(《国语·周语》)。

不过,周厉王没有想到,这次改革的红利还没享受到,却成为政商关系大动荡的导火线。

周王朝推行分封制,大多数山林川泽是公共资源,供“国人”自由开采。“国人”,是体制内的成员。“国,国都城郭之域也,唯士、工商而已,农不在也。(《国语·齐语》)所谓“国人”,字面意思即“城里人”,与居住在农村的“野人”或者“鄙人”相对,其中有没落贵族、自由民,有士人、商人,他们都是周王朝重要的执政基础。

体制内的商人,是“国人”的主要成员。

彼时的商人,在“工商食官”制度下,都是政府雇员。所谓“工商食官”,三国时的学者韦昭注解道:“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国语注》)“工商食官”,也就是工、商两界都实行国有国营。

西周严格的宗法制度,不仅约束着商人们,甚至还约束着商品本身。根据《礼记·王制》,在“工商食官”制度下,下列的物品是不可以上市交易(“不粥于市”)的,计有:1、圭璧金璋;2、命服命车;3、宗庙之器;4、牺牲;5、戎器;6、锦文珠玉成器;7、衣服饮食。针对前5项的禁令,无疑是出于讲政治的需要,因为这些物品涉及到最为关键的宗法秩序;而针对后2项的禁令,倒是更为符合这个王朝“以政令禁物靡”、倡导节俭的执政理念——尽管节俭仅仅是针对平民的道德要求甚至法律要求。

同时,法律对于那些可以上市交易的物品,也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物品有:1、用器不中度;2、兵车不中度;3、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4、奸色乱正色;5、五谷不时,果实未熟;6、木不中伐;7、禽兽鱼鳌不中杀。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看作是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质检监督理念,对于商品的尺寸、精度、颜色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甚至还禁止将未成熟的粮食、木材、禽兽鱼鳌等上市交易。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美好的禁令,都需要依靠一台官僚机器的执行,而其中巨大的弹性空间,给各级官员们提供了诱人的寻租机会。

最关键的控制,是针对商人们而非针对商品。无论是从事“工”还是“商”,这都是祖传的职业,并不能轻易变更。商人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指令,采购王室和贵族的生活所需,他们很少出售商品。因此,严格地说,他们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商人”,而更像是内务府之类机关事务管理局的采购员。

不过,学者们还是证明了,尽管体制内的采购员是彼时商人的主流,体制外也还是有一些真正通过商品流通获利的商人,当然,他们的人数很少,地位很低。包括商人在内的“国人”,在周厉王时代过得并不幸福,“下民胥怨,财力单竭,手足靡措,弗堪戴上,不其乱而? ”那时的周王朝,已经有300多年,层层分封、代代分封的制度,早已让“国”内的贵族们不堪负担,很多贵族家越分越小,至少在经济意义上成了平民、甚至贫民;而包括商人在内的其他“国人”,随着“国”内人口滋长、生产方式单一,再加上政府推行的僵化的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生活也不轻松。在经济压力的驱动下,“国人”们越来越多地涌入山林川泽,原本无非是搞点副业,但规模却越来越大。

麻烦在于,堂堂的周王室也因长年的分封制度,直接控制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再加上周边部落的侵扰,国防支出不断增加,也造成了“财力单竭”。山林川泽虽然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自始就没纳入分封的范围,一直是公共资源、自由资源。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将公共资源以国家的名义进行垄断,就成了周厉王的选择。

国进民退的后果,令不少“国人”断了财路、甚至生路,大臣召公报告说:“民不堪命矣!”(《国语·周语》)。“国人”们怨声四起,争相“谤王”,意见领袖们则质问:“夫利,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 甚至提出:“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史记·周本纪》)把君王放到了盗贼的位置。

自此,经济上的国进民退,开始变成严峻的政治问题。

周厉王的应对,是推行高压维稳政策,派人“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国语·周语》),巨大的恐怖之下,“国人”甚至不敢在路上说话,亲戚朋友相遇,也只能相互用眼神示意。这就是成语“道路以目”的来源。

周厉王认为自己的高压维稳成效不错,告诉召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却更为担心了,认为堵上民众的嘴,就如同堵上了一条河,一旦决堤,危害更大:“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强烈要求要让“国人”说话。(《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但是,维稳的成功表象,似乎鼓舞了周厉王,他并没有听进去。“国人”们忍无可忍,在公元前842年,终于发动暴动。最令周厉王惊心的是,此时连负责维稳的军警,也拒绝执行镇压的命令,众叛亲离之下,被迫出逃。

在大臣周公、召公的调解下,这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终于和平落幕。这或许并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但肯定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场和平终结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事件平息后,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称为共和,史称“周召共和”,这是这场运动催生的第三个成语。

“国人暴动”,是中国有确切记载的第一次政商关系重大事件,也是第一次“国进民退”大博弈下,中国商人第一次展现了巨大的政治能量。这一事件,不仅极大地冲击了周王朝的执政基础,厉王之后仅仅经历了宣王、幽王两任就走向了末路;也极大地冲击了宗法制度下对于商人、商业乃至商品的严密控制,令新生的东周、也即春秋战国,迎来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束缚大大减少了的商人,获得了更大的空间。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成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以这一“创世纪”为序幕,近三千年的国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政商博弈史⋯⋯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