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的文化雷区

编辑:日期:2015-04-02

在谈判中,你应该做的是把自己的头脑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弄清对手的真正意图所在,即便那些意图掩映在“文化”这个烟幕之后。

在跨文化谈判中,自然要留意文化差异,但也不要认为非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不可。

我以前的一个学生来自德国,他曾沮丧地和我谈到了他在中国进行一场谈判的经历。“我提前搞了关系,根据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改变了所有的行为,可那个家伙依然不合作。”他很有把握地认为,问题一定是出在中西文化脱节上面。可他和我说得越多,我越觉得他的谈判对手是在故意利用文化问题让他感到迷惑,并想据此在谈判中占上风。可我的这位学生并不相信,所以,我们找到了我的一位助手,他拥有在中国做生意的丰富经验。“噢,没错,他就是要把你搞迷糊。”

70亿种文化

我的那位学生陷入了一个大家熟知的圈套:过高估计了国籍或者文化背景在跨文化谈判中的作用。没有哪个人的性格单单是由他或她的国籍决定的。造就我们性格的因素可谓形形色色,比如,教育、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等等,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能成为让谈判继续下去的桥梁。你甚至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文化。也就是说,我们有70亿种文化!所以,不要聚焦在对方的国籍上,你需要关注的是坐在谈判桌对面的人。

两种战略

虽然任何两个人的文化DNA都不会完全相同,但至关重要的谈判战略却只有两种—在任何一场谈判中,谈判各方都可以选择双赢战略,或者,选择我赢你输的策略。当我们与对手共同推进谈判进程时,我们应该厘清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他们选择的是两种战略中的哪一个。

随机应变与文化定势

文化定势(cultural stereotypes)的名声之所以一直很糟糕,并非没有理由。从历史上来看,它一直是煽动群体分化的祸首,同时也是歧视的渊薮。即便如此,它们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当我们被引见给某个陌生文化背景中的人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按照他所处的文化背景来评价他。如果坚守文化定势,而不是按亲眼所见修正自己的臆测,结果就会变得很危险。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完全无视文化定势呢?不,文化定势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帮助,但仅限于一定范围,比如,它们可以成为双方交流的由头,从而,让你据此深入了解对方。但必须注意的是,你在选择这个话题时要小心谨慎。

有时候,为了适应对方的文化背景而刻意改变自己的行为,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我的一位芬兰朋友第一次与日本人谈判时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听说日本人在谈判中往往保持缄默,我的那位朋友觉得,他也应该和对方保持一致以示尊重,结果,两人默默对坐了12分钟之久,其情状真是苦不堪言。

因此,在谈判中,你应该做的是把自己的头脑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弄清对手的真正意图所在,即便那些意图掩映在“文化”这个烟幕之后。他或她是想让谈判取得双赢的成果呢,还是利用“文化障眼法”在谈判中达到我赢你输的目的呢?一旦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你就可以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了。同时,你需要留意的是,文化差异问题的确是可以影响谈判进程及结果的外围因素。

从容应对

因此,当你为一场跨文化谈判做准备时,心里要明白,谈判可能会颇为艰难,且将耗费更长的时间。无视文化差异问题,无异于有眼不识泰山,而放大文化差异问题,则会让你被淤埋在压力之下,这两个极端都应该避免。

【奥拉西·法尔考(Horacio Falcão):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决策学高级助理教授,同时任职该学院“高管发展计划”(Executive Development Programmes)“谈判动力学”(Negotiation Dynamics)课程主任。著有《价值谈判:如何最终取得双赢结果》(Value Negotiation: How to Finally Get the Win-Win Right)。】

来源/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译/艾鲁

新刊推荐 更多